“茶叶华尔街”的疯狂故事:吸金超5亿元,一夜间崩盘
昌世茶的声明
截至《财经》发稿时,散户方面的处理尚无进展。另一边,拿到部分赔偿认亏出局的经销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位踩雷茶商的朋友圈颇具戏剧色彩:前不久为昌世茶做的推广仍未删除,配文“要跟对人做对事”。更早之前的8月,他转发了抵制“炒茶”行为的政府告知书。而最新的朋友圈,则显示他开始推广其他“金融茶”平台,并继续四处搜罗高价茶饼。
对于长期参与“金融茶”的茶商们来说,茶叶不仅是消费品,也可以是理财产品,流通近20年的大益茶早已成为硬通货。茶叶的品牌与金融化密不可分,“爆雷”见怪不怪,踩雷则属于“投资失败,下次要注意”。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挣钱方式。这年头老老实实卖茶太艰难了。茶行业也被电商冲击得很严重,客户都被抖音、天猫、京东带走了。”一位茶商告诉《财经》,以前每天卖茶能卖一车,现在每天能卖5斤、10斤就很开心了。
生意不景气,店铺租金还在涨价。“听说跟村里新签的房租合同涨价50%,生活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不靠投资怎么活下去呢?”前述茶商说。
有茶商告诉《财经》,经历这次教训后,他总结了经验:要在能力范围之内投资。再也不会满仓干了,更不会加杠杆,每笔投资不会超过10万元,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许多茶商依然相信茶叶是不错的投资品。“老茶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就像茅台一样。做经销商的话,可以把它当成事业去做,宣传传统文化,还能让你更热爱生活。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吸纳资金,才可能做出茶叶里的LV。”
有意思的是,在茶商圈子里,参与“金融茶”的局内人与旁观的局外人都会将股票与茶叶做对比。
在局内人看来,炒茶和炒包、炒房差不多,比炒股和买基金好。“起码它是有实物的,那些只有数字的涨跌,亏了就啥都没了。”
局外人则认为,“股票是正规发行的,有监管机构。金融茶没有任何部门监管,以往每一年都有人跑路,也没办法立案,玩不起的就淘汰了。”
(《财经》实习生陈磊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