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网红房企的隐匿角落
出品 | 凤凰网风财讯fengcaixun
作者 | W=T=T
①泰禾的自我救赎
这张照片定格在2014年。
当时成龙以“院子系代言人”身份参观泰禾福州院子,泰禾董事长黄其森亲陪,两人立于马车左右,身前一队铠甲“士兵”、身后一众红衣“仕女”,两侧挤满高高矮矮的围观群众,闪光灯、惊叹声不断。
这是泰禾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以至于它把“明星策略”延续了好几年,请过范冰冰、景甜、李晨、王刚等各类明星出席活动。“含星量”在整个房地产界都可谓数一数二,泰禾也一度成为圈内公认的“网红房企”。
然而回看2023年下半年,关于泰禾不仅曝光平平,最新消息还多停留在7月。彼时的泰禾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曾经的“白衣战投”万科通过投资者平台官宣“双方合作早已终止”。伴随万科高管的陆续离开,泰禾原有系统中的管理人员也在“三个1/3”(即淘汰1/3置换1/3留下1/3)的要求下,离开了不少。直到7月28日,“泰禾股票终止上市”的公告一出,泰禾内外又是迎来一盆冷水。
另一方面,黄其森回来了。调查风波持续一年有余,黄其森首度亮相之时可谓震动,其在公司半年工作会上表示“泰禾在绝不躺平、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也愿意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 并称“如果保交楼不解决,我们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了”……一番言论颇为鼓动人心,据称当时就有人冲着泰禾的二次创业前去面试。
彼时,仍留在泰禾的集团高管,也会时常下到项目一线和购房者、当地政府、机构等各方面沟通复工复产问题。集团层面也还有诞生“首席服务官”、推出400全国客户服务热线等动作。
其后的5个月,沉寂且沉默。但新一份年度成绩单的交卷时间将近、新旧债务还需要还、承诺的交付必须建……曝光少了,不代表无事发生。聚光灯外,泰禾还需要坚定地去走它的漫漫救赎路。
②自助者融创
救赎之路上,依然坚定前行的,融创算一个。
11月20日融创中国(01918.HK)发布公告,宣布境外债务重组各项条件已获满足,即日起正式生效。这意味着,融创成为国内首家完成债务重组全部流程的大型房企。
这是境外部分。而境内部分,融创在2023年1月即披露称,160亿元境内债券整体展期方案已通过。
要知道,在今年多次流出的银行召开房企座谈会名单中,融创并不是常客,有些时候并非座上宾。“虽然中央强调对民企和国企一视同仁,但也更倾向稳健房企,暴雷企业要更难一些。”有机构人士透露。
钱从哪里来?“孙宏斌家族出了不少,尤其是孙的个人分红,几乎全部都用在了公司身上。”
有媒体统计,孙宏斌自融创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个人出资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有些是垫资,有些是无息贷款给公司使用。
融创自身也在“清仓式”出售一些资产,以补充现金流。其中最有名的是贝壳找房的股份、上海董家渡项目股权,以及多地的文旅城项目。
据市场消息称,融创卖价都不高,确是诚心在卖。也是通过“割肉”,融创得以回笼不少资金,缓解了2022-2023年多笔短期到期的债务偿还压力。
2023年融创重组方案落地后,都说“一夜白头”的孙宏斌就快“上岸”了。但现实是,今年卖资产更难了、融资并不容易、交付不能松懈、房子并不好卖……是否能轻松上岸,依然还是一个问句。
但12月8日融创释放“孙宏斌长子孙喆一接任融创北京区域总裁”的消息,似乎让人看到了孙宏斌家族的诚意。因为以往置身地产业务之外的长子,正式接手房地产,颇有“就算孙退休,也不愁后继无人”的意味。
③奥园留得青山在
后继融创,12月21日中国奥园(HK03883)也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即获得美国法院对中国奥园有关境外重组协议安排程序的认可。
在奥园之前,融创在美破产保护后,推进境外债务的重组手续,历经18个月最终走完了流程。奥园此番获得境外重组计划的确认申请后,完成债务重组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2023下半年以来对于奥园的消息,似乎都算积极。
9月奥园公告称,目前存续的12只境内标准化公开债务产品,已全部通过整体展期。当月,中国奥园股票得以复牌。
12月25日*ST美谷(奥园美谷,即奥园集团子公司)又公告称“信达资产广东分公司出具《确认函》,同意不附条件、不可变更、不可撤销地解除和豁免约7.28亿元的债务担保责任。”
这意味着,奥园美谷为奥园重组担保的这笔7.28亿资金得以豁免,计提回冲后美谷2023年度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或能转正,规避因为净资产连续为负而导致的退市风险,即可能“保壳”。
当债务转机一步步释放,外界同时也很关注奥园的“保交付”,期待其释放的是好消息。
④碧桂园破釜沉舟
在交付方面,释放消息最积极的,少不了碧桂园。毕竟它的交付量在房企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2023年前11个月,碧桂园已经累计交付了超50万套房屋。据其官网披露,2024年碧桂园预计交付量超过40万套,数量仍然庞大。
作为少有的依然能留在房企TOP10榜单的民营房企,碧桂园从未走出聚光灯,虽然它可能更想低调一些。
就像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在公司管理会上“放的狠话”——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的,公司会努力探索出一条尽快恢复正常经营的有效路径。
碧桂园现在一心只想恢复正常,面子什么的,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有消息就称,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私人飞机都已经卖了。杨氏家族也变现了很多资金,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给公司注入了约410亿港元资金。
碧桂园核心高管则再次降薪,根据12月12日公告,杨惠妍、莫斌、杨子莹、陈翀的年度薪酬均降至12万元。
在各类自救措施下,碧桂园称,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已经实现资产大于负债,净资产超过2500亿元。
据悉,碧桂园在2023年积累了约7800亿元的权益土储,保留发展空间是足够的,但是否能“冲榜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但或许对现在的碧桂园来说,名次、榜单和聚光灯已经不是最紧要的了,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⑤灯火阑珊处,亦有“金光“
想好好活着的,还有很多房企。
比如龙光集团(03380.HK)。12月2日,龙光集团申请将清盘呈请聆讯进一步往后推迟。12月11日龙光又公告称,3只债券付息,进入了30个自然日的宽限期。
推迟毕竟不是终点,付息终将逼近,龙光集团一直在努力出售资产以缓解资金压力。
但进入2023年资产收购行情愈加紧张。12月19日龙光在京东法拍平台拍卖的“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留仙洞总部基地二街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物”最终以流拍结束。
资金不宽裕,致使龙光已经一年不曾拿地和投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龙光集团官微披露,公司在2023年前十个月累计完成了70个批次、约3.7万套房的交付,实属不易。
金科股份(000656.SZ)也很久不曾出现在聚光灯下了。
自2023年5月金科股份称已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6月30日金科股份官宣“战投”消息——公司与长城国富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后者有意作为重整投资人参与金科股份的预重整程序,“重整”和“修复”就一直在平静且低调的氛围中开展。
直到12月,金科股份一口气发布36条公告,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再延期一年;公司所持金科服务3500万股转让予第三方;金科股份前11个月累计交付1762万平方米、交房超12万套……似乎是对公司进展的集中汇报。
据了解,金科股份在引进战略投资后,重点工作仍聚焦“三保一促”(保交楼、保生产、保稳定及促转型升级)。那么金科能“上岸”吗?
这可能不止是针对金科的疑问,而是市场希望所有“具备国资背书”的出险房企,都能回答的问题。
后记:
暴雷之后,房企生存状态各不相同,有些已经完成重组、有些找到金主托底、有些仍通过甩卖回流资金、有些已经彻底躺平……
它们经历的舆情状态也不尽相同,有些已经淡出人们视野,有些偶尔受到关注,有些则还在舆论风口。
无论如何,修复需要时间,市场不得不给予更多耐心。但信心则是“自找”的,那些仍在努力求生存、保交付、谋化债的企业,无疑将得到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更多可能。
回望2023系列回顾:《2023,消失的地产百强 | 回望2023企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