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为何没有出现V字反转?


赤字率或突破3%,货币宽松必要性下降

如何看待明年的经济形势?廖淑萍介绍,全球经济分化加剧,明年全球GDP增速大概2.5%,比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贬值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等因素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出美国的倾向有所增强,会流向新兴经济体。

对于2024年的中国宏观政策,周景彤预判,2024年赤字率可能突破3%,比如3.5%左右。《报告》指出,中央政府杠杆率空间较大,更多的财政资金会向民生、科创、绿色等领域倾斜,推动实施一揽子的化债方案,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的关系。

《报告》预计,2024年财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支出还需要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在解决小孩入托、上学等方面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措施,保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如何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周景彤指出,首先还是要使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走上正常轨道,也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二是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中央负债,再分配给地方用。三是严肃财政纪律,继续推进“开前门关后门”工作,这些年来地方债化了三轮,但化过一轮后债务问题再凸现一轮。四是重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争取央地事权和财权更好地匹配起来。

《报告》亦指出,可考虑适当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收入。

对于货币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佩珈表示,2024年,货币宽松的必要性相进一步下降,需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但从防风险看,明年仍然处于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化解的重要时期,为了助力债务成本下降和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确实有必要进一步降息。但也呼吁,要为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创造条件。

据预测,2024年,政策利率保持当前水平的同时,存款利率或还将下调。

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中国2021年-2025 年潜在经济增速在5%-5.5%,2021年-2035年潜在经济增速在4.3%-4.4%,且呈逐年放缓的趋势。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减缓、物质资本形成率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等问题或持续存在。

《报告》指出,潜在增长率并非经济增长现实表现的必然结果。未来,结合中国实际,应当着力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提升劳动力整体质量,避免劳动力规模过快下降。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是提升资本形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