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编故事,月入十几万
相当多的国产剧都是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原著作者能收到不菲的版权费。(图/豆瓣截图)
2018年,以番茄、七猫为代表的免费小说兴起,吸引读者的噱头则是“免费”大于“内容”,这种模式下,平台用读者群体吸引广告商,再分出部分广告费以支付作者的稿酬,实质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变现——只不过,这两家免费小说平台最近均推出了VIP包月服务,给予会员无广告的权益,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收费轮回。
目前,短篇小说在各平台都是以包月会员的模式进行付费,而读者能够发现作品的途径就是平台的榜单和算法推荐。《中国青年研究》一项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指出,读者的注意力决定了作品的命运,而网文平台掌握了分配注意力的权力,“不看内容,只看数据,数据好就证明有热度,就会推荐,继而不断升级曝光量”。
然而注意力变现也没那么容易,当平台想要增加付费会员制时,消费者未必都会买账。尤其是在被盗版宠了多年的简中网民眼中,“免费”几乎是写在基因里的天经地义,而以纯文字为主的小说,盗取门槛几近为零。
而对于创作这些短故事的人来说,当他们的作品被放入同一个流量池中,想要竞争读者有限的注意力,或许就不得不迎合算法,写更热门的题材、更炸裂的内容、更反常的套路,但能脱颖而出的人终归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会沦为一个档次的“平庸之辈”。
这样的模式下,创作者的收入会如何分化,我们已经在音乐平台见证了:Spotify中,前1%的音乐人占据了平台90%的收听量,而剩余的人每年只能获得不到200美元的收入。
这甚至还不是金字塔最底端。
在围城之外,还有许多人无法与平台签约,便选择退而求其次,以每篇百元左右的价格,把作品卖给第三方机构,这些机构再通过与网文平台合作发稿分一杯羹。有时,作者也会遇到作品在第三方账号上爆了,而自己却不能得到任何分成的情况。
谈及网文作者如何破局时,几位受访作者都向新周刊提到了一句圈内流行的话:“文好可破。”只要作品写得好,就不怕不会被推荐。
但除了算法,谁还能定义何为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