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还有人相信 这些“肾透支”的谣言吧?
提到肾脏,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那句网络流行语“肾透支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我们的肾脏真的会“透支”吗?到底哪些情况才是真正的“肾透支”?你知道吗,生活中那些所谓的典型症状,都与“肾透支”毫不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粉碎传言,还原真相! 传言一: 一喝水就上厕所是肾不好 真相 喝完水就尿是正常现象,排尿这件事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反应时间长短不同,喝完水后很快就上厕所完全可能是正常的,一般不用太担心。 传言二:尿多说明肾虚 真相 通常健康的成人,白天会排尿3至6次,夜间排尿0至1次,一天的尿量约1000至2000ml,相当于2至4瓶矿泉水的量。有些人担心自己动不动就想上厕所、习惯性起夜,尿这么多会不会是肾不好? 首先可以放心,尿多不一定是肾脏有问题,最常见就是,你水喝多了。人的尿量是“善变”的,比如天气炎热出汗多时,尿自然会减少,要是水喝多了,尿就会增加。当然,确实还有些疾病是会让尿变多,但不一定是肾病,比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传言三:尿液时而有味是病 真相 尿液本身是没有气味的,健康人的尿液异味大部分是由于尿液存放时间久产生的氨味,也就是说你憋尿时间太长啦,并不一定是生病了。只要饮水量充足、及时排尿,就没有问题啦! 传言四:红色尿液是尿血 真相 血尿分为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排除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外伤等因素,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是假性血尿。 比如月经来潮、痔疮等血液污染尿液,或者食用某些含有红色素的食物(如甜菜、红心火龙果、红色浆果等)及某些药物(如酚红、利福平等)引起的尿液颜色变红。当然,尿液颜色也受饮水量、既往疾病等影响,不能单靠尿色来判断是否有肾脏问题。 传言五: 能憋尿说明肾功能好 真相 憋尿真的能把人憋死!憋尿的过程中,膀胱逐渐被撑满。到一定程度,尿液就无法挤进膀胱了。这时尿液会拥堵在上游的输尿管中,甚至回流进入肾脏,可能会造成肾脏积水,破坏肾脏功能。而且,即使没到伤肾那份上,膀胱也受不了啊。 憋尿会让膀胱处在撑大的状态,久而久之弹性就差了。这会让膀胱在排尿时收缩无力,导致尿液无法排净,形成尿潴留。虽然,偶尔憋一次尿不用太担心,毕竟膀胱没有那么脆弱。但怕就怕在长期憋尿,不知不觉养成习惯。经常憋尿,膀胱功能会受影响,再严重一些还可能会伤肾,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为了“保命”,尿能不憋就不憋吧! 传言六: 排尿表现与男性能力相关 真相 我们每个健康人都有两个肾脏。肾脏是排泄机体代谢终末产物、多余水分,调控体液中各种成分浓度水平,维持机体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排尿是当尿在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而暂贮于膀胱中,贮到一定量后,一次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尿的表现取决于泌尿系统功能,与男性性功能毫无关系!也并不能反映其他器官的健康与否。 传言七: “吓尿了”是排尿功能异常 真相 排尿是受神经、肌肉、心理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当人受到意外的惊吓时,使意识失灵、括约肌失控,确实有可能被吓尿,完全属于正常的“意外事件”,除了可能有点令人尴尬的“社死”,其他没什么啦! 传言八: 四十出头就长白发是肾虚 真相 白发出现的迟早、多少和快慢因人而异,多与营养不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有关,且受环境、营养的影响和遗传代谢的控制。由此可见,四十出头就一堆白发与肾脏并无关系。 传言九: 动不动就腰痛一定是肾病 真相 腰疼≠肾疼!腰疼属于躯体感觉的疼痛,且位置比较靠下,通常会伴有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等,多与姿势不当和腰椎活动有关,可以采取理疗、针灸等方法来缓解。 而肾疼是内脏感觉的疼痛,疼痛部位比较靠上,在肋骨的最下缘,常伴有血尿等其他症状,主要由内脏痉挛引起,多需要就医治疗。 但若病人在腰疼的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表现,或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等全身不适时,应考虑是否患了肾病综合征,此时则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文/季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划重点 肾真的会“透支”吗? 我们平常口中的“肾透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它啦。 中医对于“肾透支”的概念,多半是指因房事过度、劳累过度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肾虚”。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肾阴虚者常有腰膝酸软,手心脚心热,潮热盗汗等症状。肾阳虚者一般会出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西医方面,我们平常所说的“肾透支”,更接近于“肾功能不全”这个概念。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代谢产物潴留,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尿量减少、水肿、恶心、食欲降低、血压高、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症状。病因治疗及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小贴士 送你一个护“肾”符 饮水充足,勤于排尿 低钠饮食,戒烟限酒 关注慢病,定期体检 遵嘱用药,科学进补 注意卫生,正确清洁 少穿紧衣,不适就诊 规律生活,避免劳累 坚持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