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做不到,比不说还要糟糕”
在一些观察者眼中,最近的美国有点不一样。
一方面,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十分成功,美国做出的一系列承诺,传递出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积极态度。
另一方面,从积极筹办会议,到反映亚太地区合作愿景的《旧金山宣言》最终发表,在刚刚过去的这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美国一改大小会议搞分裂、塞私货的行为惯性,展现出难得的积极合作姿态。
在局部冲突多发、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愈加强烈。当此之时,一向热衷煽风点火、筑墙对抗的美国,选择在一些问题上站在合作共赢大势这一边,自然能给人不少期待。
不过从国际舆论反馈来看,各方担忧之声同样不少。有媒体追问,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美国态度和风格的变化,是不是带有功利性的权宜之计,今后会不会反复?再就中美关系而言,有国际问题专家直言,在一些涉及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上,比如说台湾问题,不管美方讲了几个不、几个无意,能不能做到?在涉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两国人民友谊的问题上,能不能有一些实际行动?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至于美国,真正的检验还在后面。诚如基辛格所言,美国在世人眼里是个“矛盾角色”:以“天定命运”之名在整个美洲大陆扩张,却宣称绝无帝国企图;对重大事件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却矢口否认有国家利益的动机。翻译得直白点,就是“伪善”。随着国际秩序进入一个充满矛盾、竞争并加快重组的时期,美国这一特质更加凸显。
就拿对华政策来说,总是一边要对话、一边搞遏制,一边谈合作,一边捅刀子。比如,在去年的巴厘岛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就如何让中美关系走出冰点形成共识。但就在会晤后不久,美国政界围绕“流浪气球”的一系列政治秀,让缓和之势陷入波折。而从当下情况来看,距离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已经不足一年,鉴于美国政治极化的大背景,当“向中国示强”成为某种政治正确,种种承诺的保质期又能有多长?
说了不做,等于白说。在国际社会,一个大国反复无常、言行不一,显然会有更大的危害。近日,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在某论坛上谈及中美关系时就表示,“说了就要做,做不到的就不要说。说了做不到,可能比不说还要糟糕。”
具体来看,满嘴“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实则“合则用不合则弃”,贸易保护主义大棒随意挥舞,给正常经济合作平添波澜;“人权”“民主”喊得山响,却对自家种族偏见、贫富差距闭口不谈,更在国际上制造了无数人道主义灾难……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派,对内,会抹杀理性讨论的政治空间,浪费解决种种内部问题的时机,以及消磨掉跨国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的信心。对外,一次次拉低自身国际形象乃至信誉彻底破产,还会打乱全球本就不平顺的发展节奏,制造一场又一场灾难。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两百年前就写道: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这依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和时代发展大势。于美国而言,既然身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自己的信誉,还是言行一致的好。否则,不断将“真实美国”更加赤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只能引人叹上一句:哪还有大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