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名义增长不足0.1%,洛阳怎么了?


近日,洛阳市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34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

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洛阳的GDP增速相对较为滞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河南省的增速为3.8%。洛阳GDP增速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没有超过河南的“平均线”。

具体来看,2022年洛阳前三季度GDP为4340.6亿元,与去年同期经济数据相对比,洛阳前三季度GDP增量仅为3.3亿元,名义增长不足0.1%,对一座经济体量达5000亿元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表明洛阳产业的发展势头并不乐观,呈现出一种“停滞”的状态。

据《洛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洛阳设定了2023年年度GDP增长目标为7%,是去年增速(3.5%)的两倍。以目前增速来看,洛阳的发展压力可想而知。

“越跑越慢”

由于同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的佼佼者,洛阳和榆林一直被拿来做比较。

今年年初,洛阳曾因“痛失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引发关注。2022年,洛阳GDP 为5675.2亿元,被榆林(6543.6亿元)和襄阳(5827.8亿元)反超,丢掉了稳坐多年的“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位置。

洛阳龙门石窟。图/图虫创意

洛阳龙门石窟。图/图虫创意

今年1~9月份洛阳接待游客突破1.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66.04亿元,较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56.51%和86.61%。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虽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较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洛阳“十四五”规划提到,“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主要目标包括文化创意成为支柱产业,初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于海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千年古城,洛阳“启华夏之源,定鼎十三朝帝都”,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全国游客,对洛阳文旅发展的期望都很高,但洛阳还面临全国各地的国潮和夜游同质化项目竞争,因此文旅产业发展任务重、挑战大。

近年来,洛阳围绕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建设了洛邑古城、洛阳古墓博物馆等新文旅地标,推出了“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研学旅游,夜宿博物馆、国潮馆、宫乐宴等新产品新业态,也不断丰富栾川系列、老君山旅游等生态、乡村和农旅产品。

但被定义为洛阳“支柱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却因常被拿来和同为古都的西安做对比,饱受困扰。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文化创意和网红事件营销上,洛阳短时间内很难追赶上西安,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洛阳的经济基础支撑不了其文化创新。

他说,不管文化创新还是文化项目投资,都由经济基础决定,数年间很多古都逆袭失败,也和其为非省会城市息息相关。他谈到,非省会城市往往缺少政治、地缘、经济和社会等资源优势,而一座城市要崛起,只有文化资源远远不够。

“同为古都的西安、杭州等城市文化产业能得到良好发展,在于它们既是古都,又是省会城市,发展要素会优先集聚。”他认为,只有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双向奔赴,相互支撑,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于海波认为,洛阳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可以扩展多元偏好和多年龄层次游客市场。与此同时,还应开发更高附加值文创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提升洛阳城市品位和形象。

王继源提到,作为一座拥有5000多亿经济体量、700多万人口的城市,洛阳要发展必须靠实体经济,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但核心还是制造业。

牛凤瑞提到,洛阳已经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如何通过创新和体制改革,重新注入地方经济活力,可能是洛阳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他认为洛阳应继续加速城市化进程,并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不少分析认为,“重振洛阳辉煌”的第一步,可能还是要先夺回“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作者:陈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