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太多,非洲人和中年人快不够用了
“铁肺”大爷,图源网络
跑步是最大众的运动,但马拉松一直以来有固定的核心人群——中产中年人。据上海半马组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在上海举行的半程马拉松,30岁到39岁的跑者占了35%,40岁到49岁的跑者占了34%,两者加起来占比近70%,相比其它年龄段出现明显的断层。
再加上他们往往要负担昂贵的跑鞋、保持炫酷的护目镜,以及每月在全国飞来飞去,所以参与者大概是这样的画像:自律、多金、中年。
李铭几乎每个月都会参加一场马拉松。收入中等的他,除去家庭开支后,每个月零花钱所剩不到,而其中大部分他都花在了奔往全国各地的机票上。刚刚踏入中年牢笼的他,日子在家庭事业两头倒。他没有别的爱好,唯独对跑步情有独钟。
为什么中年人喜欢跑马拉松?这也并非难以理解,三十岁一过,对足球、篮球的热情还在,但激烈身体对抗已经让中年人在运动场上不再有一席之地。
意识到自己即将从舞台中心退场,这本来就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中年人还要面对数年如一日的工作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都试图从生活中寻找新的信仰。有人选择了钓鱼,有人选择了盘核桃,也有许多人像李铭一样,对跑步时分泌的内啡肽上瘾,喜欢上了马拉松。
跑步这种运动看上去简单而温和,但马拉松需要让参与者维持“跑步”这个动作3-5个小时,从而让这个赛事又充满挑战性。中年人在这里重新寻找存在,相比年轻人他们的身体有些生锈,但马拉松从来都是一场对内心意志的挑战,在一点上,经历过生活蹂躏的他们反而有“主场优势”。
一位企业高管对《真故研究室》说,马拉松属于是中年人的徭役。
李铭每次都会坚持完成马拉松,并且要求自己每次赛事都要进步一点。他不断死磕自己,就像在和生活较劲一样。
这群中年人,是中国马拉松最忠实的参与者。尽管市民抢夺他们的补给,企业在他们身上逐利,尽管他们不够快,被非洲兄弟远远甩在身后,但他们真正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