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慢性病防治整体科技水平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日前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据介绍,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近年来稳步提升,很多晚期患者能够长期带瘤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此外,我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83%,与发达国家诊疗水平基本一致。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高于欧美国家,一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出现双下降趋势。

“科学研究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国家将持续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领域的科研攻关。

加强源头创新与推动成果转化并重

在“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慢性病防治科研工作被列入发展重点。通过加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我国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郭燕红介绍,实施方案要求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进一步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创新,以支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重大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防治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实施方案还提出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相关先进诊疗技术、临床指南规范、筛查方案的科技示范研究,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普惠化,加强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提升我国慢性病防治整体科技水平。

此外,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加快基础前沿研究成果在临床以及健康产业发展当中的应用。通过推动一批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机会

“科技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的机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用事实说话:2021年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带入精准医学时代;在高场强磁共振的血管管壁成像、低场强磁共振的急诊使用方面,中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某些肿瘤防治技术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表示,在肿瘤预防方面,国家癌症中心研发的基于高危浓缩技术探索最常见的6种癌症的联合筛查方案,为国际癌症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治疗方面,我国首创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食管癌免管免禁等外科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在内科方面,我国建立了基于组织和液体活检的多组学模型,对肺癌等癌种进行精准诊治,研制开发了埃克替尼、优替德隆等自主创新药物;在放疗方面,我国研制成功了人工智能放疗自动勾画的软件,放射治疗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比超过80%。在此背景下,实施方案要求强化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190.7以下、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以上的目标,为患者贡献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多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