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尊友:他曾竭力告诉你,新冠和艾滋可防可控
文 | 凌馨
2022年9月,吴尊友办公室。图片/受访者提供
2020年—2022年末,吴尊友曾三度参加《财经》年会就并新冠疫情防控发言。其中一次,是他刚做完手术一个月,他没有对大家提及自己的病情。
根据不同阶段的疫情防控形势,吴尊友三次演讲主旨不同。2020年7月,人们对新冠病毒还不了解,他介绍了传染者的传播特点、防控策略和疫苗研发进展;2021年11月,国内疫情平稳,他介绍了全球流行趋势和疫苗效果,建议在小范围内尝试“放开”;2022年末,优化疫情防控的20条举措出台后,他在《财经》年会呼吁,继续做好防护、保护脆弱人群。
2022年9月,在国家疾控中心的办公室,一位媒体人见到吴尊友。他很瘦,头发已近乎全白。她忍不住问及原因,吴尊友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解释。他的办公室不大,椅子都很旧,连每天要用的电脑和打印机,也很“破”。
其实,很多记者问过他的身体,但吴尊友从未正面回答,“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公众)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的压力比我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他说。
对吴尊友,圈内人都比较尊敬。“这三年,他很不容易。”乐于做传染病科普工作的深圳盛诺一家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庄时利说。
No.2
近卅年防艾,屡获国内外表彰
吴尊友毕生的工作,是艾滋病防控。
国家疾控中心在一份对吴尊友的介绍中称他,“对中国和世界艾滋病控制作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他也是最早深入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开展干预的学者之一。
从吴尊友1988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硕士学位后,第二年,中国首次发生了艾滋病流行疫情。也是这一年,在安徽防疫站工作的吴尊友,入选当时的卫生部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培训项目合作项目。
1995年,吴尊友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学位,一回国,他就参加了一个安徽农村一家五口三人感染艾滋病毒(HIV)情况调查。这次调查发现,采血浆污染造成当地有偿献血员中发生艾滋病感染暴发流行。
通过对有偿供血员的流行病学研究,吴尊友和研究团队发现,这一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地区差异大,年采血浆20次以上者,艾滋病感染率达56%等问题。研究人员首次科学描述了造成艾滋病暴发流行的污染环节和传播方式,并且为及时控制疫情提供了决策依据。
根据这一研究,采血浆站关闭整顿后,预防了大量的采浆献血员感染艾滋病。之后,再未发生新的艾滋病感染。这项研究成果在2008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在前述研究中,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证明,既往有偿供血员中流行的艾滋病毒,源于吸毒人群。吴尊友开始深入高危人群开展系列干预试点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在全国推广美沙酮治疗(MMT)吸毒试点。
与针具交换、娱乐场所艾防干预项目不同,美沙酮维持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针对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成瘾者采取的一种替代治疗方式——使用合法、方便、安全的美沙酮来代替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通过长期的恢复治疗,改变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高危行为,恢复其各种社会功能。
吴尊友全面负责了试点方案的起草、试点门诊背景资料的收集、和人员培训等等方面,经过三年筹备,2004 年上半年,首批八家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门诊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陆续开诊。
到2013年,美沙酮治疗已发展到763个门诊、治疗40多万吸毒者,预防了约1.3万人感染艾滋病。吴尊友因此获得国际减少毒品危害学会颁发的Rolleston大奖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金质奖章。
中国防控艾滋近30年,吴尊友牵头组织设计并实施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艾滋病疫情哨点监测系统。到2015年,1888个监测点覆盖八类人群、每年对约80万人进行艾滋病感染监测。他还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涉及全国61个城市的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调查。
在吴尊友设计并推动实施的“一站式”服务试点,感染者从确认诊断到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时间,从试点前的43-53天,缩短到试点后的5天。患者及时获得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从试点前的27%-48.7%,上升到89%-91.2%,新诊断艾滋病感染者一年病死率下降了62%。这一试点研究成果,很快变成国家艾滋病防治策略。
尤其是对艾滋病单阳家庭(指在夫妻双方仅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家庭中)的治疗。吴尊友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的家庭可以使阴性配偶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减少66%。该策略在全国推广后,全国单阳家庭中的阴性配偶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由2010年的5.9%降至2014年的1.4%。
作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尊友曾先20多次后受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WHO邀请,为其应对全球艾滋病提供了技术支持,68次在联合国艾滋病大会和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做学术报告,并以中国艾滋病防治实践,为非洲及亚洲发展中国家培训卫生官员380多人。
2022年,吴尊友被授予纳尔逊·曼德拉健康促进奖。颁奖词赞其“不仅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作出突出贡献,更对艾滋病感染者等重点人群摆脱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