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思政课,必须在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面前有解释力


(图片为北海银滩)

1)今天,想继续跟大家聊一聊关于思政课的话题。在昨天文章的评论区,有很多朋友反馈了自己上思政课的一些体会。有的朋友说,因为遇到了好老师,讲课内容很有趣、很有说服力,自己受益匪浅。也有朋友说,因为遇到的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自己和同学上课时都在应付,只是为了拿学分,没有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这说明,在现阶段,思政课的水平和效果,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2)我得到反馈最多的一个点是:“高校思政课,要不要结合时事热点?”如果要结合时事热点,该怎么讲?如果讲错了,被学生录音、拍视频,发到网上,引发了争议,怎么办?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思政课不能“空对空”。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学校“怕出事”,干脆一刀切,禁止老师在思政课上自由发挥。还有一些老师,同样因为“怕出事”,宁肯照本宣科,让思政课变得索然无味,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创新、发挥。

3)从保证思政课的效果来说,好的思政课必须在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面前有解释力。否则,老师在思政课堂上讲一套,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另外一套,结果就形成了“两张皮”,有时候,这“两张皮”还相互对立、相互矛盾。比如,在反腐败问题上,为什么一边我们下大力气反腐,另一边腐败问题却看起来好像“层出不穷”?如果老师只是在思政课上讲党和国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原则、导向,但却回答不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周都有腐败分子被查处的问题,这样的思政课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个问题我的读者也问过我很多此次,我的解释是,腐败分子被查处,恰恰说明中国在反腐败问题上是认真的,是没有禁区的,任何人,不管职位高低,只要涉及贪腐问题,就一定要被查出。同时,反腐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跟腐败分子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还是要通过加强教育、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完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机制和流程,最终达到“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目标。我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对于这个问题,肯定还有更好的解答。

4)思政课在直面社会热点的过程中,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第一,通过解释热点、回应热点,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让学生的“四个自信”能够经受住复杂的现实问题带来的考验与挑战;第二,通过直面热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那些容易引发社会情绪对立、容易造成社会撕裂的热点问题,最终在学生群体中弥合分歧、增进共识,避免出现更大的撕裂和对立;第三,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爱国、理性、科学、务实”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获取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热点事件中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被人带节奏,不被舆情裹挟去站队、去开撕。

5)对于所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学生群体存在疑惑,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有跟学生讲清楚、说明白的必要。关键是谁来讲?怎么讲?

6)首先,在思政课要直面社会热点问题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对相关工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一些一线的老师可能会问,我要是在思政课中加入对社会热点的讨论,这么做,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吗?我如果想在课程中加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但是,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有限,教育主管部门能否给一些关键的指导和提示呢?如果缺乏自上而下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将这个问题留给一线老师来做决定,这是很考验个人责任感的事情。一些老师可能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角度,宁肯不讨论热点、不考虑思政课的实际效果,也不愿意“以身犯险”。

7)如何对一线教师给予自上而下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可能需要有专门的思政课支撑团队。这个团队,要能针对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及时给出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方向、可以使用的论点和论据、需要注意的风险等。这个支撑团队,需要有了解国家政策的人,也需要有了解舆情的人,还需要有了解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人。这个团队的目标和定位,就是当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能够给一线思政课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热点提供专业支撑。

8)此外,在高校内部,也要有大思政课的概念。并不是思政课老师讲课才是思政课,就国内外热点问题举行研讨会、开讲座、进行答疑等,都可以看作是大思政课的一部分。中国很多高校都是综合性大学,遇到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这样的事情,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能不能出来讲一讲这些国际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是对的?这同样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9)需要明确的是,思政课直面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并不是让老师“信马由缰”,根据个人的喜好去“指点江山”。它的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在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

10)关于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老师在思政课上引导学生讨论国际热点问题时,要跟学生讲清楚,我们支持外交部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并不是“盲从”,本质上这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因为,外交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年奋战在一线,他们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有着远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最清楚中国的国家利益到底在哪里,因此,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这是一般人维护国家利益的最简单方式,而维护国家利益跟维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最终是统一的。其他思维方式还包括,始终坚持爱国立场,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始终保持建设性思维,始终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始终懂得求同存异,始终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原则。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会反复出现,在思政课上,既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体事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求知和探索习惯,让他们可以正确地理解一类事件。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