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房企融资规模创近3年新低


10月,房企融资规模继续减少。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环比减少41.5%,同比减少51.9%,单月融资规模大幅减少,创下了2020年以来的新低。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10月房企融资规模连续3个月减少,其中,信用债发行量同比腰斩。另外,年内到期债券余额超千亿,信用债占比超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央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均表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近期高层强调“一视同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但是短期内切实有效落实存在诸多困难,所以房企融资仍将维持较弱态势。未来信用端政策仍将陆续落地,信用事件将逐步化解。销售向好势头在需求端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或将延续。

10月房企融资规模创新低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213.6亿元,环比减少41.5%,同比减少51.9%,单月融资规模大幅减少,创下了2020年以来的新低。

在融资结构方面,10月仍然没有房企进行境外债权融资,同时也没有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境内债权融资为163.18亿元,环比减少39.4%,同比减少55.7%,此外还有50.42亿元的股权融资。

10月房企发债60.2亿元,全是境内债,环比减少37.3%,同比减少81.4%。其中,公司债发行5.2亿元,环比减少78.3%,同比减少96%;中期票据发行55亿元,环比减少23.6%,同比减少60.7%,境内发债的企业仍然主要是首开、招商蛇口、金融街等国企央企。

具体企业表现来看,10月债券发行量最大的企业是首开股份,发行了1笔12亿元的中期票据。10月发行债券的企业有8家,环比增加1家。

从融资成本来看,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80家房企融资成本为3.85%,环比提升0.05pct,同比提升0.65pct。因10月没有房企境外发债,而境内发债的企业仍然主要是首开、招商蛇口、金融街等国企央企,因此境内融资成本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中,招商蛇口发行的1笔中期票据利率为2.9%,在10月房企发行的所有债券中最低。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还显示,受上年高基数影响,10月,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149.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1.6%,环比下降16.4%,占比54.2%,发行量连续3个月下滑,规模降至近一年来最低水平。其中,只有新希望1家民营房企成功完成信用债发行,发行金额5.2亿元,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债金额连续3个月下滑,绝对规模为近一年来第二低位。

年内到期债券余额超千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房企2023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1165.3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为23.4%,信用债为76.6%。2023年11月到期债券余额为589.1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为26.0%,信用债占比为74.0%。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还显示,11月将有25笔债券到期,剔除掉已经提前赎回的部分之后约为409亿元,环比增加33%。从到期债券规模来看,单笔金额最高是恒大于2018年发行的1笔5.9亿美元的境外债券。

在债务违约方面,10月4日中骏集团宣布没有按时支付已到期的银团贷款本金和利息共约6100万美元,10月10日碧桂园也宣布尚未支付本金金额为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整体来看,近期房企融资仍然较为低迷,再加上房地产销售仍未全面复苏,因此未来仍有可能有更多房企曝出债务违约事件,流动性问题仍需要行业注意。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也认为,今年以来房企融资金额持续下降,未来几个月,市场销售很难发生明显升温变化,行业预期仍不会发生明显改善,尽管近期高层强调“一视同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但是短期内切实有效落实存在诸多困难,所以房企融资仍将维持较弱态势。

监管表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均表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

10月30号至31号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11月3日,央行发表专栏文章,其中在今年以来多措并举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提出,及时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同日,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力做好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保持房企股债融资渠道总体稳定,支持正常经营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坚持 一企一策 ,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

不过,刘水认为,支持优质民企融资需求在近两年被反复强调,但难点在于“落实”。当前民营房企销售额降幅高于行业均值,企业出险事件时有发生,拿地规模较少,投资人和金融机构难以对民营房企建立起足够的投资信心,短期内资金对其敞开难度较大,因此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符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益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够帮助民营房企获得顺畅的融资,这在根本上需要市场回暖支撑投资信心。

中信建投研报则认为,未来信用端政策仍将陆续落地,信用事件将逐步化解。销售向好势头在需求端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或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