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突然被查背后,其迅速发家的另一条线索耐人寻味
✪ 宋磊 (讲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陈蕊 (整理) | 文化纵横新媒体
【导读】自2008年创刊以来,《文化纵横》杂志已经走过十五个春秋。为纪念创刊十五周年,亦为梳理十五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从而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为前瞻的问题意识,文化纵横特别策划“想象下一个十五年”系列专题讲座,邀请不同领域、不同代际的知名学者和社会发展参与者亲身讲述、分享智识,与广大读者共同展望未来新时期。
2023年10月7日,此次讲座的第三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场。由《文化纵横》特约编辑周安安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宋磊作了题为《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起源与调适》的精彩演讲,并就有关问题与读者交流互动。
宋磊指出,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有解释,都围绕生产关系和资源配置展开。这些解释构成中国故事的第一种讲法,但却难以解释中国经济的很多现象。要深入经济发展的细部,应倡导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即从企业层面的生产组织方式入手,关注资源使用问题。其中,“模块化”是理解企业层面的生产组织方式如何形成、发展以及为何面临调整的一条关键线索。
宋磊分析,模块化规则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中。中国经济存在5种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建构的模块化,企业内组织建构的模块化,企业间关系的模块化(例如苹果与富士康的关系就是高度模块化的),外资企业-投资地关系的模块化,服务业的模块化。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却也带来模块化陷阱与模块化悖论。针对这一悖论,企业应在模块化和集成型之间保持灵活性。宋磊认为,下一个1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可能前景是,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回归取得一定成效,中国也能在欧美日韩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开掘新的发展空间,双方进入新一轮博弈。
本文为文化纵横“想象下一个十五年”系列专题讲座的原创编写稿,经主讲人确认后发布,演讲原题为《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起源与调适》。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起源与调适
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模块化生产方式的起源与调适》。看到主标题和副标题,很多人会有两个疑问。关于主标题的疑问可能是,关于中国经济成长的解释已经非常多了,“第二种讲法”指的是什么?关于副标题的疑问恐怕是,什么是“模块化”?针对这样两个可能出现的疑问,我将引用两位学者的论述,回应大家的疑问。
先说什么是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Alice Amsden在199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分析后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两个角度:
当分析的焦点是交易或价格决定,那么工业化是一个走向完美市场的过程;当分析的焦点是关于生产能力的投资,那么后进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企业构筑特殊能力,获得以技术为基础的垄断地位的过程。
简单来说,分析后进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一个角度是把焦点放到市场化的发展程度上,另一个角度则关注生产过程之中企业能力的形成。
从这种理解出发,关于中国故事的第一种讲法,即主流的讲法,实际上是围绕着市场化以及市场化背后的所有权变动展开的。第二种讲法就是Amsden提到的后一种角度:把分析的焦点放到生产过程上。当然,这两种讲法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这是对于主标题的解释。
关于模块化,青木昌彦在2005年给《设计规则》的序言中写道:
对理解新兴产业结构的本质来说,模块化是一个最重要且最有解释力的理论概念。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概念在中国好像仍然没有被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和意义仍不被理解。但是,随着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阶段,这个概念对于塑造一个复杂且不断变革的产业结构有深远的意义。
青木昌彦对华非常友好,差点成为亚洲第一位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今天,中国正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模块化仍然是最有解释力的概念之一。与模块化相关的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大概就是在《设计规则》出版之后。之后,相关文章就越来越少。所以,青木昌彦先生的话放到今天基本上也是合适的。
考虑到“模块化”是管理学术语,属于工业设计、创新管理和生产管理等领域,专业之外的朋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些直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