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平均年龄逐年降低,立遗嘱的背后有哪些困扰?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记录了人们第一次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故事。来到这里的老人们意识清醒,并不忌讳谈论生死。“把一切安排好,心就安定了。”一份份遗嘱,藏着老人们的一生,以及跨越生死的牵绊。

然而,在中国,每年有将近70%的遗嘱是无效遗嘱。2013年成立的中华遗嘱库为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的登记、保管和传递服务。人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到遗嘱库?他们为什么订立遗嘱?订立遗嘱时,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产生的纠纷?潮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华遗嘱库江浙沪区域负责人黄海波。

老人们在手写遗嘱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60岁以上人群订立遗嘱的原因 图源:中华遗嘱库

黄海波告诉潮新闻记者,面对复杂的人性和随时可能来临的意外,立定遗嘱反而能缓解家庭矛盾,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争锋。“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比如说我有多少财产,我父母是不知道的;我父母有几个银行账户?是不是买股票、基金,我也是不会去问的。亲人之间对彼此的财产情况不了解,意外来临时,就容易互相怀疑。”而这时候有一份亲笔书写的、在遗嘱库登记备案过的遗嘱,将财产的明细都写得清清楚楚,能够减少亲人之间对簿公堂的可能性,把伤害降到最低。

从2013年中华遗嘱库启动到现在的十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黄海波发现,许多人不再把立遗嘱看成是人生终点要做的事情,而是自己对人生进行定期思考和盘点的新起点。

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未婚不婚者立遗嘱持续增长,六年间总遗嘱量翻了12倍。30岁的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工作原因,丁先生生活作息并不规律,独居未婚的他来到中华遗嘱库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一部分留给母亲,一部分留给朋友,必要时可以让朋友照顾一下母亲。“我觉得这个时间立遗嘱一点也不早, 它会让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挣的每一分钱更有意义。”丁先生说。

黄海波介绍,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低水平,从相关数据看,相比于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件,立遗嘱比例不足5%。“遗嘱不仅意味着财产的分配,也代表着对于家庭的责任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黄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