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仇村”和解,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时代在变迁,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没有人应该永远生活在洞穴里,没有人应该一生下来就被灌输仇恨,没有人应该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枷锁
近日,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美西、美东、下六这四个“世仇村”和解,举行了睦邻友好仪式,解除了百年“不通婚”的旧俗。
此前,揭阳已有不少“世仇村”释怨解结,而在广东汕头、福建泉州等地,也有“世仇村”欢然和解。据报道,仙桥街道这四个“世仇村”的恩怨,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四个村地缘相近,据说以前村民因争夺农田、灌溉水源等产生了激烈冲突,久而久之积怨成仇,上升为宗族矛盾,并誓言禁止通婚。
早些年,几个村就想推动恢复通婚,但一直缺乏一个好的契机。数月前,揭阳市委第三巡察组、榕城区委第三巡察组进驻仙桥街道,在基层走访中了解到这四个村之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在巡察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村及所涉自然村成立了协调机构,明确“两委”干部、乡贤、老人代表责任,深入各村,推动形成睦邻友好的广泛共识。
在传统农业社会,作为人群的基本聚落,村庄既是一个个生活场景,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生产单位。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相邻村庄之间不少都存在着竞争关系,争水、争海、争土地、争山场林地等等。当这种争夺夹杂了宗族因素,就可能引发械斗,甚至成为彼此交往的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乡村叙事的不断强化,这种“仇恨”也会“遗传”,成为一种家族密码、村社逻辑,相沿成习,代代相传。
很难从道德上评价此类“世仇”,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近年来,随着村民次第走出村庄,融入外部世界,这种基于村落的仇恨传承,其所依存的土壤实际上已经很薄弱了。
一方面,现代社会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经济合作等方面,有一套清晰、明确的运行法则,每一个公民都是有着独立人格权利的个体,并不能被附属于某个村庄。这套法则天然带有制度刚性,必然会撼动以村落、宗族为依归的“集体记忆”。何况,早年时搞得你死我活的资源争夺也早已不存,争也好,仇也罢,都失去了针对的对象。
另一方面,坚冰也在人们自然而然的交流中融化。据报道,不少“世仇村”里的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私底下冲破村庄的“禁忌”而走在了一起。尽管这种结合在多数情况下仍极为低调,也可能不被祝福,或者他们成婚后基本不在本村生活和工作,但由此而产生的情绪松动,不可低估。
当这些来自村落内部的松动,再由当地政府从政府治理层面介入干预,劝解说和,加一把火,则“禁忌”垮塌、握手言和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冰释的意义不可估量。对于那些以往受困于仇恨等“禁忌”的青年男女而言,这固然意味着一种解脱,从今以后,他们至少可以大大方方交往接触,乃至谈婚论嫁;对于当地经济网络的延伸、拓展乃至发展创新而言,也同样是以一种松绑、一次释放,产业发展的本质是开放,是协作,是连接,而非断然阻隔。
而从长远看,“世仇村”携手,也会体现在每一个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上,并重塑人。过去种种,或许有特定的情境,有难解的仇怨,有纠缠往复的利益、情绪、认知麻烦,但时代在变迁,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没有人应该永远生活在洞穴里,没有人应该一生下来就被灌输仇恨,没有人应该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枷锁。惟有放下不合时宜的“祖训”,努力立足当下,才能放眼未来。
从本质上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等,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不能身子进入现代化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百年之前。从村民,到公民;从局限,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其间也有人的坚持和努力。
应该看到,一场友好仪式,一次祝福谈心,只是开了一个头,并不能一蹴而就,解决所有的仇怨和隔阂。毕竟,动辄上百年的仇恨观念,难以在一朝一夕破解。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其中可能会有反复,甚至有些麻烦出现。但不必太过担心。冰封的心河一旦破开,奔腾的河水就不可阻遏。如果说现代化是一条河流,而人的现代化就是这条河流的灵魂,驱使着,也主导着河流浩浩荡荡,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