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遭受“麦卡锡冲击波”
▲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右翼保守派议员吉姆·乔丹10月20日在众议院议长选举第三轮投票中依然未能获得足够票数当选,而后众议院共和党人取消其议长候选人提名。
二是特朗普效应迎来又一轮新测试。特朗普的背书曾在往届选举中发挥巨大优势。此前候选人吉姆·乔丹已获得了特朗普与麦卡锡的支持,但其本人远超特朗普的激进保守立场显然在众议院遭到大多数议员的排斥与抵制。然而,乔丹落选并不意味着特朗普影响力的终止。由于在国会山动乱事件中没有为前总统站台,特朗普已私下表示不支持众议院多数党党鞭汤姆•埃默参选议长。这一表态无疑将使未来的投票结果徒增变数。调和“特朗普主义”的持续影响也将成为新议长的首要任务之一。
虽然变数不断,但在当前的选举政治中,筹款和候选人是政党为数不多的受控因素之一。据RealClearPolitics的调查显示,加州等地区的多位共和党众议院候选人正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在被罢免后,作为共和党最大筹款人的麦卡锡宣布将继续留任国会,帮助其他共和党候选人参与竞选,确保选举筹款资金的稳定。
受“外溢性震荡”影响的中美关系
“麦卡锡时代”虽然短暂,却留下大量涉华“政治遗产”,其存续与未来进展面临不确定。
继任者涉华立场与麦卡锡的一致性存疑,或将为涉华议题增加新的风险点。目前看,呼声较高的继任者中虽多为麦卡锡盟友,但对“中国风险”的具体关注却各有侧重,如若其他议员掌权,中美教育交流、数字金融等新博弈场域或将面临冲击。
但无论议长最终花落谁手,麦卡锡在任期间对中国议题的操弄或将为后续议长治理众议院提供路径参考,涉华议题与对华政策的工具性将在未来持续加强。由于难以摆脱“弱势议长”的尴尬身份标签,麦卡锡在任期间借助中国议题打造自身可靠政治形象,尽可能在众议院巩固两党共识空间,并与民主党就其他议题达成勾兑。短期内,共和党复杂内部纷争无法消弭,一旦继续炒作涉华敏感议题,中美关系仍将面临来自国会层面的冲击。
此外,共和党一再批判当前民主党对华“软弱”,甚至公开抵制“中美关系的解冻”。2024大选前,为满足强硬派需求,一致团结“对外”,新议长与民主党合作的政治回旋空间已被损耗殆尽,因此,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外交战略或将面临更多掣肘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