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浙江医院医疗照护病房护士长项巧珍在病房内与卧床的患者进行交流。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程 硕制图(新华社发)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旨在凝聚各方力量,让更多的生命享受安宁之惠。 近日,由北京市卫健委发起,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等支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筹办的“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全国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安宁疗护始于镇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诠释了医学的真谛。当疾病无法被治愈,医学如何帮助患者缓解痛苦、帮助家属走出哀伤?安宁疗护,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积极的整体照护,旨在减轻生命末期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面对疾病和死亡带来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在会上表示,安宁疗护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任重道远。 “安宁疗护以症状管理为基础,以人文照护为主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说,离开科技支撑的人文照护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一个疼痛不堪的患者而言,如果不利用医疗技术帮他缓解症状,那么人文层面的心理、家庭、社会、生命意义等话题就无从谈起。” “安宁疗护患者常见的症状问题是疼痛,尤其是癌性疼痛,它在所有的慢性疼痛里最复杂、最特殊,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最难以忍受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王昆介绍,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症状之一,约25%初诊癌症患者、55%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及66%晚期癌症患者合并有癌痛。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焦虑、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癌痛管理与抗癌同等重要。”王昆强调,治疗癌痛不能从单一视角出发,而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进行系统治疗,“治疗癌痛需要进行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就要进行疼痛评估、功能评估等,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疼痛技术,从而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疼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对疼痛的认识非常有限,疼痛常被人们忽视,忍痛文化成为主导;到21世纪,随着人们对疼痛的认识逐渐加深,积极止痛、强调人文关怀成为主流,止痛目标变为力求全程充分舒适止痛。”路桂军说,原来疼痛被认为主要存在于躯体层面,现代医学认识到疼痛可同时存在于躯体、心理等层面。于是临床上更加尊重患者的诉求,关注患者舒适度,安宁疗护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打造安宁疗护体系 “天上的风吹去流云,像吹去从前的欲望。暮色徐徐降临,亲爱的老头子,我要挨着你,睡了……一万年也还爱着,一万年还爱着……”路桂军介绍,这是一位患者生前朗诵的一首诗,在她生命尽头,她想要这样离去。 在路桂军看来,安宁疗护和常态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依从性问题——在常态医疗中,医生希望患者听从自己的建议,从而帮患者恢复健康;当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医疗科技已经于事无补,这时医生的功能就发生了一些改变,医生需要听患者的,需要尊重并合理回应患者走之前所有的意志和选择,让患者坦然平静地离开。 “每一个善终都是个体化的。我们无法决定生,但是对于死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希望穿什么衣服、放什么哀乐、谁来参加我的葬礼,这些如何呈现?首先要学会谈生死,不把死亡作为禁忌话题屏蔽在生活之外。”路桂军强调,“安宁疗护不仅是一种医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我们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安宁疗护体系。” 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肖亚洲介绍,根据最新统计,全球需要安宁疗护的人约6000万,实际上得到安宁疗护的人员只占到12%左右,在很多地方,安宁疗护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表示,安宁疗护绝不是医疗卫生健康部门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需要患者改变理念、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医院管理者的理念。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建议,做好安宁疗护的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互联网+安宁疗护”等多种安宁疗护模式。 “我们要在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加强安宁疗护的理念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安宁疗护、走进安宁疗护、接受安宁疗护。”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护师谌永毅说,安宁疗护其实就是集合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医疗资源来关怀每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让生命在最后阶段有尊严、有品质、无痛苦、无遗憾。为此,她建议从人才、模式、体系、学科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对标国家政策、行业标准,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照护体系,推进“身心社精神”四位一体的照护模式,培养从事安宁疗护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提高安宁疗护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安宁疗护事业快速发展。 加快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患有恶性肿瘤等难以治愈疾病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一级巡视员张晖介绍,2017年起,国家卫健委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截至目前,3批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确定北京市、浙江省、湖南省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省(市),天津市南开区等61个市(区)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市(区)。浙江省温州市公布了2023年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总计74家,比去年35家的2倍还多;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95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科,开放安宁疗护服务床位650张…… “安宁疗护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林康表示,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推动安宁疗护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支持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十分重要。 以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地区之一的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安宁疗护工作,先后遴选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安宁疗护示范基地、社区安宁疗护示范中心,出台加快安宁疗护实施方案,将推进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为全国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据介绍,北京市正逐步完善以社区和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综合连续机构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计划到2025年每个区至少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普遍提供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张晖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不断规范安宁疗护服务,总结试点经验,稳妥有序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协调推动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收费和医保支持政策,“十四五”期间将至少培训5000名安宁疗护医护人员。到2025年,力争建立覆盖试点地区全域、城乡兼顾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程 硕制图(新华社发) 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旨在凝聚各方力量,让更多的生命享受安宁之惠。 近日,由北京市卫健委发起,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等支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筹办的“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全国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安宁疗护始于镇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诠释了医学的真谛。当疾病无法被治愈,医学如何帮助患者缓解痛苦、帮助家属走出哀伤?安宁疗护,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积极的整体照护,旨在减轻生命末期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面对疾病和死亡带来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在会上表示,安宁疗护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任重道远。 “安宁疗护以症状管理为基础,以人文照护为主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说,离开科技支撑的人文照护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一个疼痛不堪的患者而言,如果不利用医疗技术帮他缓解症状,那么人文层面的心理、家庭、社会、生命意义等话题就无从谈起。” “安宁疗护患者常见的症状问题是疼痛,尤其是癌性疼痛,它在所有的慢性疼痛里最复杂、最特殊,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最难以忍受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王昆介绍,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症状之一,约25%初诊癌症患者、55%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及66%晚期癌症患者合并有癌痛。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焦虑、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癌痛管理与抗癌同等重要。”王昆强调,治疗癌痛不能从单一视角出发,而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进行系统治疗,“治疗癌痛需要进行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就要进行疼痛评估、功能评估等,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疼痛技术,从而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疼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对疼痛的认识非常有限,疼痛常被人们忽视,忍痛文化成为主导;到21世纪,随着人们对疼痛的认识逐渐加深,积极止痛、强调人文关怀成为主流,止痛目标变为力求全程充分舒适止痛。”路桂军说,原来疼痛被认为主要存在于躯体层面,现代医学认识到疼痛可同时存在于躯体、心理等层面。于是临床上更加尊重患者的诉求,关注患者舒适度,安宁疗护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打造安宁疗护体系 “天上的风吹去流云,像吹去从前的欲望。暮色徐徐降临,亲爱的老头子,我要挨着你,睡了……一万年也还爱着,一万年还爱着……”路桂军介绍,这是一位患者生前朗诵的一首诗,在她生命尽头,她想要这样离去。 在路桂军看来,安宁疗护和常态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依从性问题——在常态医疗中,医生希望患者听从自己的建议,从而帮患者恢复健康;当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医疗科技已经于事无补,这时医生的功能就发生了一些改变,医生需要听患者的,需要尊重并合理回应患者走之前所有的意志和选择,让患者坦然平静地离开。 “每一个善终都是个体化的。我们无法决定生,但是对于死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希望穿什么衣服、放什么哀乐、谁来参加我的葬礼,这些如何呈现?首先要学会谈生死,不把死亡作为禁忌话题屏蔽在生活之外。”路桂军强调,“安宁疗护不仅是一种医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我们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安宁疗护体系。” 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肖亚洲介绍,根据最新统计,全球需要安宁疗护的人约6000万,实际上得到安宁疗护的人员只占到12%左右,在很多地方,安宁疗护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表示,安宁疗护绝不是医疗卫生健康部门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需要患者改变理念、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医院管理者的理念。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建议,做好安宁疗护的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互联网+安宁疗护”等多种安宁疗护模式。 “我们要在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加强安宁疗护的理念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安宁疗护、走进安宁疗护、接受安宁疗护。”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护师谌永毅说,安宁疗护其实就是集合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医疗资源来关怀每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让生命在最后阶段有尊严、有品质、无痛苦、无遗憾。为此,她建议从人才、模式、体系、学科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对标国家政策、行业标准,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照护体系,推进“身心社精神”四位一体的照护模式,培养从事安宁疗护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提高安宁疗护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安宁疗护事业快速发展。 加快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患有恶性肿瘤等难以治愈疾病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一级巡视员张晖介绍,2017年起,国家卫健委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截至目前,3批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确定北京市、浙江省、湖南省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省(市),天津市南开区等61个市(区)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市(区)。浙江省温州市公布了2023年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总计74家,比去年35家的2倍还多;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95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科,开放安宁疗护服务床位650张…… “安宁疗护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林康表示,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推动安宁疗护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支持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十分重要。 以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地区之一的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安宁疗护工作,先后遴选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安宁疗护示范基地、社区安宁疗护示范中心,出台加快安宁疗护实施方案,将推进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为全国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据介绍,北京市正逐步完善以社区和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综合连续机构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计划到2025年每个区至少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普遍提供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张晖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不断规范安宁疗护服务,总结试点经验,稳妥有序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协调推动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收费和医保支持政策,“十四五”期间将至少培训5000名安宁疗护医护人员。到2025年,力争建立覆盖试点地区全域、城乡兼顾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