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待秋霜颗颗肥
“笋因春雨朝朝吃,橘待秋霜颗颗肥。”(元·虞集《白云间上人度夏》)说起秋天的水果,怎么能少得了橘子呢? 橘子果质饱满,味美多汁,深受人们的喜爱。提到橘子,大家大概便舌底生津、垂涎欲滴。《西游记》里,都有哪些地方产橘子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花果山大概是《西游记》里最盛产橘子的水果基地,早在第一回中,就提到花果山“橘蔗柑橙盈案摆”。吴承恩老师将橘与柑拆开并列,可见,这两种水果是有些不一样的。 的确,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但还是有些不一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为我们提供了橘子和柑子的辨别方法: “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 通常说来,橘子的果实较小,果瓣味道有些酸,果皮薄而红,味道辛辣而且带有苦味。相比之下,柑子的果实要比橘子大,果瓣味道酸,果皮更厚并呈现黄色,叶子辛辣而甘甜。也有学者认为,柑子其实是橘子与橙子的杂交品种。不过,由于柑与橘长得颇为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两种果子混淆,或是将名称混用。 此外,橘子还常常被写作“桔子”。回到《西游记》的世界里,在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头狮子的地界,也有“桔绿橙黄”之景象,并且书中指明当时正是“深秋之候”,但见:“桔绿橙黄,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芦花,野店鸡声收菽豆。”一派秋日田园光景。“橙”与“桔”,不仅是秋天的代表性水果,“橙黄”与“桔绿”,更成了秋天宜人景色的代名词。 在天竺国,国王欲将唐僧招为驸马,在御花园华夷阁设宴。阁上的壁上挂着四面金屏,屏上画着春、夏、秋、冬四景图,每幅风景图上都配有一首翰林名士的题咏。唐僧见了,提笔和了四首,其中《秋景诗》写道:“香飘橘绿与橙黄,松柏青青喜降霜。篱菊半开攒锦绣,笙歌韵彻水云乡。”唐僧所题的这首《秋景诗》,欢快而富有活力、生机与喜悦之情。绿橘、橙黄,这正是收获的象征啊! 熟橘子通常是橘黄色,那么,唐僧师徒所看到秋景中的“桔绿橙黄”之景色中,橘子是绿色的吗?实际上,“橘绿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绿色。而是橘子未成熟时的绿色与成熟时的黄色相间,混合而形成的颜色,即“橘绿色”。 我国橘子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是橘子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便曾记载过:“蜀、汉、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橘子便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各地。 关于橘子,还有个特别有名的故事。《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晏子使楚”的寓言故事。话说齐国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款待晏子。大家在宴会上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气氛甚为融洽。可实际上,楚王早就在背地里安排了一出戏,想看晏子出洋相。于是,当大家都兴高采烈时,两个小吏却突然绑着一个人出现在殿下。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犯了何罪?”小吏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之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是不是向来都擅长偷盗? 晏子知道齐王在为难自己,便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则为橘树,生长在淮北便成了枳树。虽然叶子相像,可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水土不同啊。老百姓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不好吗?”晏子之所以用橘子作比喻,是因为他认为,橘子只有生长于南方,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往北方,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番高论,令楚王自讨没趣。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对于橘子也大加赞赏。楚国地处南方,盛产橘子,因此,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九章·橘颂》中歌颂橘子“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如果将橘树迁到北方,那么就只能化而为枳了。因此,他歌颂了橘树的坚贞不屈,并托物言志,以橘树的品质来表达自己追求高尚品格的坚定意志。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虽然橘和枳都属于柑橘属,它们外表相似,但各自都为独立物种,并非一类。所以,橘树即使生于北方,也不会变成枳。橘子是能够直接食用的水果,而枳实酸涩,它的果实和果壳,多被用作药材。“橘化为枳”,只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高的时代,古人对橘树的一种误会罢了。 自古以来,爱吃橘子的吃货可真不少。宋代的宋孝宗也爱吃橘子:“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秋日时光美好,不如一起来品尝橘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