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问题二十点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关于巴以问题,存在诸多误解、曲解。

一、在巴以冲突上,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一种糟糕的叙事,而犹太复国主义侵占了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只是过去苏联主导的叙事。

二、历史上,犹太人、阿拉伯人同宗同族,并非水火不容,两个分支该地先后建国,后均被外部力量灭国。该地先后被巴比伦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现在不能用“自古以来”的叙事来评判犹太人、阿拉伯人在当地建国的合法性。

三、今天说的巴以冲突大致可以追溯到一战前的奥斯曼帝国和一战后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两个时期,犹太人、阿拉伯人均迁往该地试图建国,并逐渐出现冲突。二战前,欧美世界普遍反犹排犹,英国人更支持阿拉伯人建国,比如1922年支持被奥斯曼帝国灭国的埃及建立“独立国家”,英国军队与犹太人的冲突更多。

四、随着犹太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加剧,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提出《贝尔福宣言》,表示在不侵犯阿拉伯人利益的前提下支持犹太人建国。1936年,英国人提出建国方案,80%领土归巴勒斯坦阿拉伯人,20%领土归犹太人,但前者不同意,希望赶走犹太人。

五、二战期间,希特勒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东欧、阿拉伯世界也乘机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成为了受害者,二战后欧美世界转向同情犹太人。战后世界格局遵循雅尔塔体系来建立,废除殖民主义,尊重民族自决权。作为之前的委任统治国,英国计划退出巴勒斯坦地区,主张巴以分治。

六、1947年,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分治决议,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分别占有56%和44%的土地,纷争大的耶路撒冷设为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这就是两国方案。当时,英美法苏和中国均支持该方案。斯大林在苏联内部反犹,但在国际上最初是支持犹太人建国的。

七、犹太人同意此决议,在1948年成立了以色列国。但是,阿拉伯人不同意,巴勒斯坦人错过了建国机会。阿拉伯人的理由是分治决议偏袒犹太人,当时阿拉伯人口是犹太人的1.7倍,却获得更少的土地。实际上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该地区居住长期犬牙交错,当时的以色列国人并不都是犹太人,他们中有49.7万阿拉伯人,数量几乎与59.8万人的犹太人相当。

八、反对的真正原因是,阿拉伯世界不希望看到该地建立一个或两个国家,他们不仅反对犹太人建国,也反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他们真正目的是赶走犹太人、瓜分巴勒斯坦地区。接下来就涉及到几次中东战争的性质问题。

九、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人对以色列开战。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并非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战争,而是阿拉伯五国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联合对以色列的战争。以色列先输后赢,阿拉伯五国战败,但是他们在战败后仍控制着巴勒斯坦地区,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地区。所以,第一次中东战争,实际上是阿拉伯五国试图消灭犹太人、瓜分巴勒斯坦地区而对以色列发动的一场国家战争,犹太人的角度叫立国战争。

十、接下来,第二、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其性质跟第一次中东战争无异。不同的是,当时处于冷战时期,苏联转向支持阿拉伯联盟,埃及获得苏联大规模的军援,一度号称中东第一军事强国,而美国则支持以色列。期间最激烈的战争都是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每一次战争的结果均是阿拉伯联军一败涂地。所以,第二、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性质带上了美苏冷战色彩。

十一、前四次战争,并非巴以冲突,而是阿以战争,均为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盟试图消灭犹太人、瓜分巴勒斯坦地区而对以色列发动的国家战争。巴勒斯坦人在这四次战争中没有任何选择权,他们是阿拉伯联盟与以色列战争的牺牲品,他们的家园被战争双方反复揉捻。而第五次中东战争,才是真正的巴以冲突,是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战争。

十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承受巨大挫败感的埃及选择与以色列和解,两国于1979年在美国戴维营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而埃及也因此被阿拉伯国家联盟驱逐。由于埃及的退出以及1991年苏联解体,阿拉伯联盟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转而支持巴勒斯坦人对抗以色列。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失败后,阿拉伯联盟才承认巴勒斯坦,才接纳巴勒斯坦的巴解组织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员,直到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而且,期间,黎巴嫩、约旦与巴解组织争夺土地而经常大打出手。

十三、第五次中东战争,是黎巴嫩、叙利亚支持及联合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开战,这标志着阿以冲突才正式转变为巴以冲突。其性质可以界定为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因土地、宗教、民族等多重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相对“正宗”的巴以冲突。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经过了四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为何能够存在?原因是,阿拉伯联盟在这四次战争中均一败涂地,没有实现瓜分巴勒斯坦地区的企图。

十四、以色列同样赢得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联盟基本上默认了以色列国的既成事实,失败一方的巴解组织谋求与以色列和谈,选择接受1947年联合国的181号分治决议,于1993年与以色列总理拉宾达成了和平协议——奥斯陆协议。但是,这一和平进程遭到了极端分子以及周边国家的破坏,奥斯陆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和平之路最终因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而断送。

十五、2005年,以色列宣布撤出加沙地带,将耶路撒冷交还给巴勒斯坦。但是,巴解组织根本没能接管耶路撒冷。2007年,伊朗等国支持的哈马斯击败了巴解组织中的法塔赫武装,取得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此后,哈马斯与以色列打打停停、冲突不断。这时,巴以冲突演变为哈以冲突。其性质可以理解为一股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为获得受外部势力的支持以全面夺取巴勒斯坦地区政权,同时裹挟宗教、民族矛盾而捍卫其政权合法性,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就此次洗劫音乐节、无差异屠杀平民来看,这种战争具有恐怖性质。袭击的目的是破坏以色列与沙特的和谈,形成所谓的对抗轴,满足外部支持者的政治要求。

十六、关于领土问题。有人说,犹太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只有6%的土地,之后吞并了巴勒斯坦人大量土地。根据张平教授的观点,奥斯曼帝国时期,犹太人购买了6%的私人土地,巴勒斯坦人当时缺乏产权意识,私人土地登记为零。秦晖教授指出,不能把私人土地产权与国土混为一谈。当时的国家领土既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巴勒斯坦人的,而是奥斯曼帝国,一战后二战前是英国的。就巴以之间的土地,不能按“自古以来”划分,双方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和谈来划分,通常是二者交织。以色列在几次战争中击败了阿拉伯联盟,扩大了自己领土,后又多次将部分领土交还给巴勒斯坦人。

十七、关于难民问题。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难民是巴以长期战争的牺牲品,他们应当获得同情和救助。而难民的基本事实是:巴勒斯坦难民,是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之间长期战争的结果,同时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的长期打击也制造了大量难民。战争期间,阿拉伯联盟大规模迫害犹太人,制造了大量犹太难民,大量犹太难民逃到以色列获得了保护,犹太难民数量在五六十年代大概占以色列人口的30-40%。阿拉伯世界内部混战,导致不少阿拉伯人逃到以色列避难,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的国民。

十八、以色列的优势在于,其根据联合国的方案建国,并形成了一个包含犹太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的多民族世俗国家,其建国过程遵循雅尔塔体系,其国家构建符合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其战争形式接近国家战争的特性,其国家力量在现代化国家的方向上快速成长。而巴勒斯坦人吃亏就吃亏在,他们始终没有建立一个主权国家、世俗政府,没能力组织力量对以色列统一行动(国家战争或者和谈),不仅内部长期陷入混乱,还被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的战争反复摩擦。民主-原教旨主义政权、威权-世俗政府的交替悲剧在穆斯林国家反复上演。

十九、长期以来,在巴以问题上,宗教、民族的因素因袭击的恐怖和苏联的叙事被严重夸大。阿以战争、巴以战争、哈以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现在哈以战争,宗教、民族只是工具而已。而且,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并非不能共存。以色列建国时期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数量相当,如今还有200多万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生活,一些人担任了以色列议员、政府官员和军队指挥官。总之,巴以问题是复杂的,但不应该被脸谱化、意识形态化。

二十、从最初的阿以战争,缩小到巴以战争,再到现在的哈以战争,战争的烈度、范围越来越小,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从阿拉伯五国到巴解组织,不断地向战争的经济函数回归,如今仅剩一股外力支持的武装力量。其背后的逻辑是,战争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一种基于预期边际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尽管最开始有宗教、民族的狂热色彩,但近百年的战争洗礼,一代又一代人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逐渐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理性权衡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