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无止的巴以冲突,究竟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像哈马斯这种组织,不可能消停的下来。

各位好,一个没留神,巴以之间又大打出手了。

当地时间10月7日早7点左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在加沙的以色列人定居点附近突然发难,该组织自称自己在数小时内就发射了超过5000枚火箭弹。

在网上看到不少哈马斯成员将以色列的战俘、平民拖出来游街示众的视频,场面过于暴力血腥,实在是不忍多看。

以色列方面称,这一轮袭击至少造成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当然,这些没有精确制导的火箭弹主要炸死炸伤的是以色列境内的平民。

以色列方面立刻作出强烈反应,内塔尼亚胡在电视上宣布:“以色列国民们,我们正处于战争状态。”以色列军方随后展开了号称“铁剑”的行动,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发起进攻,截至我写这篇文章为止,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了。

比如此次冲突的原因,就是哈马斯一口气向以色列发射的那五千枚火箭弹。

但问题是,这些火箭弹,不可能是工业孱弱的加沙地带自己生产的,肯定有幕后支持者。

明明效果不显著,哈马斯为什么还干的这么过火呢?其实是在用这次激烈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便日后越过法塔赫,直接从这些国际金主那里“接单”。

换句话说,“反以”这项事业,现在在巴勒斯坦也“内卷”了。为了互相竞争,以后两派反以的调门可能会越来越高,这片土地怕是没个消停了。

只是可怜了巴以双边的普通平民,哈马斯要借这场冲突拓展他们的业务,却要白白耗费他们的财产、生命,当做赌本。

而且今天的巴勒斯坦,还面临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广场悲剧”。

由于阿拉伯民族的属性,真正有知识、有能力、受过较好教育的巴勒斯坦人,可以移居到其他阿拉伯国家,或者直接进入以色列国(前两年统计,以色列国民的阿拉伯人已经达到20%了,且还在增加)。

这就造成了一种“蒸发效应”——能正经干事儿的人都离开这里自谋生路去了,留在加沙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都是最底层的贫民。他们人生的唯一出路,除了难民,似乎只有给哈马斯或法塔赫这样的组织充当“战士”。

在欧洲历史上,曾有个普鲁士国,被戏称为是一个“有国家的军队”。

因为这个国家的组成目的不是给其民众谋福利,而是在战场上征伐。

那如今哈马斯又算什么呢?

我想,也许该算一个裹挟了难民的极端组织吧。

极端主义恐袭,本来是他们寻求建国的手段,到头来反而成为了这个组织的目的。

起初,人民组成了组织、组织提出了纲领。人民是目的。

但后来,纲领绑架了组织,组织裹挟了人民。人民发现自己成了手段。

巴勒斯坦的建国史,是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