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评选,不是听取“点赞”一片
评论评选,不是听取“点赞”一片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这几年,我先后担任过一些评选活动的评委,特别是评论大赛的评委,感触颇多,这些大赛有面向社会的,也有面向高校的,包括我所负责的凤凰网评论部,也连续数年举办“影响中国十大评论评选”。总体有一个深刻体会,“评选”也是一种调研方法。
之前,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活动执行方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聘请我担任评论大赛的评委,相关负责人也邀请我谈一下网络评论的方法论,我写了《写好网络评论,既要有“思想”更要有“方法”》,提出了“九大原则”:1、批判性原则。2、重要性原则。3、独我性原则。4、专业性原则。5、情感性原则。6、聚焦性原则。7、审美性原则。8、有效性原则。9、理解性原则。
这些“原则”,既是经验的凝练,也是评判的标准,还可以作为写作的建议。不然,就像高考作文阅卷一样,密集面对大量的稿件,如何做到用恒定的标准来评选?一次次评选坚持下来,如何看清评选背后的价值谱系?
在评选相关稿件时,我也发现一些参与者存在某种认知误区,似乎评论写作就是写“好评”,就是点赞,就是颂扬,就是说好话。其实,即便对“评论写作”的认知和理解出现很大偏差,也应该有一个起码的底线:评论写作不是简单的点赞,也不是廉价的赞美,更不是听取“好评”一片。否则的话,何为评论?
关于这个问题,评论家马少华老师曾有明确的提炼:1、评选向整个社会彰显我们这个时代思想认识的水平。2、评选彰显一个时代的言论自由的限度,并且同时拓展这个限度。3、评选不仅以获奖作品的具体案例确立好评论的标准,更以评点精到的颁奖词明确表达好评论的标准。
简单来说,从“调研”的视角看,通过评论评选,有助于读懂这个时代的认知水准和观念水位,有助于读懂这个时代的表达尺度与精神风貌。
为什么是“评论评选”?因为评论本来是最直接、最鲜明的价值观念的传递,它最容易被理解与接收,也最容易受到各种“噪音”的干扰。评论文本是一个观察视角,评论文本背后的评选标准,也隐含着“何为好评论”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