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旅游消费复苏,有两点隐忧仍需关注


假期到山西去了一趟,游览了几处代表性景点,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为促进假日消费尽了份绵薄之力。

山西之行深刻改变了我对山西素以煤酒醋山闻名和山西人善于理财的刻板印象,三晋大地山河之壮美,历史文化积淀之丰厚,令人深感震撼,这里的每一处山河几乎都有故事,每一座古城关隘寺院,都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我建议你一定要到山西去走一走,去和历史对话,实地感受一下那无处不在的浓厚文化气息。

不过山西之行也让我隐隐感到有两点担忧,并且有一些个人建议,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尽快得到改变。

第一个担忧是在山西期间,从北边的大同到中部的太原,再到雁门关和黄河壶口瀑布等几处地标性景点,连续几天竟然连一个老外也没有看到。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山西虽然不是一个沿海省份,旅游景点也不以吸引外国游客为主要考量,但连续几天在各景点一个老外没有看到,也太不合我们希望的开放状态了。

我注意到在假期间胡总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用一天时间走了北京的几个热门景点,根据他的大概统计,真正意义上我们说的老外(难以分别的东亚面孔除外),总共只看到了25个。

如果说山西一个老外也没有看到已经很令人意外了,在北京这样处于对外开放最前沿的国际性超级城市,在一个旅游旺季,于各景点一天只看到25个老外,就有点令人吃惊了。这和我们之前在各旅游景点总是能看到拖家携口旅游的外国人与外国旅行团的感觉落差太大了。

我和胡总的观察肯定不是两个孤例,我在香港及内地其它城市工作或生活的朋友、同事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和前些年相比,特别是和情疫前相比,街上各处的外国人都明显减少了。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上半年外国人入境统计数据也为这个感官变化提供了数据印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变化,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签证问题、安全担忧、互联网支付、预约制和防火墙产生的数字鸿沟,以中美对抗为核心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产生的心理影响等等,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实事求是和负责任的态度逐条检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就以预约制来说,如何既发挥这个数字工具在景区管理上的便利性,同时又不因片面依赖预约制而将很多中外游客拒之门外就是一个需要综合平衡的议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持续推进扩大对外开放是国家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既定政策,无论如何,对咱们这个国家来说,外国人减少都不是个好现象。就算咱们有国内统一大市场支撑,有十来亿还未完全释放消费力的人群开发,也决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这项工作又不是单靠一个文旅部或某一个省市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通盘考虑。

第二个担忧是经济与社会信心层面的。昨天假期一结束,文旅部于当晚就公布了相关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按可比口径比2019年分别增长4.1%和1.5%。这是今年假期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首次双双超过2019年同期,数据变化确实反映出旅游市场已走向复苏。

不过,进一步仔细分析上述两组数据,恐怕又让人很难兴奋。首先,今年是8天假期,时间上比之前假期要多一天,如果扣除掉这一天的数据,同样按7天计算,实际上数据是负增长状态。这就像是一个身高八尺的人与一个身高七尺的人比体重一样,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并没有什么意义。

其次,今年国内旅游人数比2019年增长4.1%,但是旅游收入仅增长1.5%,这就可以看出平均到每个人的消费支出其实也是负增长的,这反映出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仍未恢复到之前2019年状态。尤其是,今年国庆假期是8天时间,相对于往年的7天,人们更有理由安排长途旅行,人均旅游消费应该同比增长才对,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再次,从实际数据与文旅部之前公布的预测数据看,也未达到预期。根据文旅部节前预测,今年8天长假会有8.96亿人次出游,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25亿元,与实际数据分别有0.7亿和290.7亿落差。这就反映出人们对经济运行的切身感知在不同层面是两个不同的温度,如何让普通人可感知的经济尽快热起来,还需要全社会继续努力。

这一数据变化也和我在山西期间的旅行感受是吻合的。首先,各个景点的人车确实不少,有些景点还采取了限流措施,但是就算各景点人头攒动,似乎也没有拥挤到之前一些景点几乎寸步难移的程度;其次,各景点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在景点消费或购物的人却不多,之前很多景点饭馆一到饭点就大排长龙的情况也不多见,据一些出售特产和纪念品的店家讲,人们的消费购物意愿似乎也没有之前踊跃;第三,除了热门景区及附近商铺,较偏远一些地方街面的店铺明显比较萧条,有不少店铺处于关门歇业或转让出租状态。

这些数据变化和切身感受说明,虽然三年特殊时期已经过去,但是经济受到的创伤还未完全恢复,人们对经济及未来的信心,还需要通过政策宣示与更多可为普通人切身感知的温度变化持续鼓舞提升。

有人说我们要注意政策的稳定性,以便人们对经济未来建立可预测的长远预期;要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协同效应,避免“合成谬误”;要取消因特殊原因在过去几年持续强化的管控措施,给市场以更多空间以激发经济与创新创业活力,我认为这都是很好的建议,值得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