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和拉踩,都不是迷笛音乐节该有的“姿态”
津津乐道地搞地域歧视和年龄歧视,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最近,在河南南阳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本来是一件让歌迷、举办方双赢的好事,却因为意料之外的盗窃事件,引起不少人的不快,也引发舆论场上的热议。
据“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卧龙区指挥部”发布的通报显示:“迷笛音乐节闭营前后,有乐迷反映物品丢失、被盗,指挥部对此感同身受、深表歉意。对此期间存在的组织不够周密问题,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公安机关已开展专项侦查调查,相关人员已到案,追回了相关物品。根据目前乐迷登记情况,已归还身份证79张、电脑3台、手机17部,其余物品正在核实联系。”
迷笛音乐节官方微博
地域歧视是社会偏见的一种,往往会让无辜者“躺枪”,它是一些人发泄极端情绪的渠道,并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南阳对于本次音乐节,事前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当地也希望通过这次全国瞩目的活动,来展现南阳人民的热情,为城市发展带来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某些地区的偏见和歧视更要不得。澎湃新闻在评论文章《“上个厕所帐篷就没”毁了音乐节的都市童话》中指出:“音乐节、马拉松、嘉年华或者小吃烧烤、网红景点等等,都是现代人期望邂逅的一场都市童话,而每个城市都有打造属于自己的童话的雄心。当所谓‘泼天的富贵’降临时,城市有这个能力接住吗?打造城市节日、擦亮城市IP是系统工程,考验着城市主管部门、主办方的能力、付出和智慧,直面缺点、正视问题,才能背负起公众的更高期望。也希望事件不要陷入‘地域攻击’的无聊口水当中,毕竟害群之马是极少数。”
这样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虽然令人不满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但事后补救依然有效,而且十分必要。当地还应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切实举措,化解人们的担忧,让外界看到主办城市的未来希望。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撰文/黄帅
编辑/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