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出现向好迹象


图说二,美国的对华政策表达从“脱钩”转向“去风险”,但这依然会带来不确定性,很可能不是一种稳态均衡。摄《财经》记者金焱

图说二,美国的对华政策表达从“脱钩”转向“去风险”,但这依然会带来不确定性,很可能不是一种稳态均衡。摄《财经》记者金焱

拜登政府当地时间9月29日任命资深外交官马克·兰伯特(Mark Lambert)为美国国务院对华政策最高官员,并将领导“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又被称为“中国组”(China House)的工作。“中国组”于去年年底成立,旨在统一和更好地协调跨区域、多项议题的中国政策。兰伯特是亚洲问题专家,曾两次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任职,最近担任副助理国务卿,主要负责日本、韩国和蒙古事务,并兼管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的关系。美国国务院表示:“他(兰伯特)在处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问题、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制定一致的政策以及保护国际体系完整性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美国第70任财政部长、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名誉联席主席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在2023外滩金融峰会上说,中美双方应该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采取更多积极措施。“对于中美来说,应该意识到一个原则问题:双方都是需要对方的。”鲁宾表示,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表达从“脱钩”转向“以风险为基础”或“以风险为重点”,但依然可能带来更广泛的影响或不必要的冲击。维系强有力的中美关系的核心是,认识到两国都无法独立应对气候变化、核武器、人工智能和大流行病等风险,认识到两国合作将会为世界带来强大的感召力。鲁宾建议,两国元首可以持续沟通以寻求共同利益,或召开更多类似外滩金融峰会一样的会议,邀请学术界、政界、商业、金融领域的人士广泛交流,增进各国相互理解。

美国官员表示,中国本周促成了一名美国士兵被朝鲜释放的事宜。美国媒体报道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10天前在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的会晤中提及了这名美国士兵事件。这些最新的进展推进了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全面陷入紧张数月后一直在努力营造的势头,并表明习近平主席出席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地区领导人峰会的可能性增大。除了这次峰会以外,中国政府还在寻求与拜登举行一次单独的高调峰会,两国政府都认为这有可能推动数月来为稳定两国关系所做的试探性努力。两位国家领导人上一次会晤是2022年11月在印尼巴厘岛二十国集团(G20)主要经济体峰会之前,当时双方开始恢复已停滞的围绕全球优先事项的会谈。

日前中美两个副部长级工作组已经成立,多位中美关系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中美若要稳定关系,需要类似的机制性安排,为双方寻求弥合分歧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些新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恢复了定期经济对话,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达到最高峰以来,这种对话一直处于冻结状态。虽然和中美两国以往建立的对话机制相比,上述新成立工作组的涉及领域较小,讨论的话题范围相对有限,但中美关系的缓解仍在预热阶段。

一个新的担忧是,美国官员担心如果发生政府停摆,可能令相关会晤或峰会计划进一步推迟。由于美国两党分歧加剧,目前12项为政府提供资金的年度支出法案批准不到一半,如果在9月29、30两日仍不能协商达成一致,也没有通过临时拨款法案,美国政府将在10月1日再次面临关门的窘境。美国政府日前已开始为“停摆”做准备,除非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否则联邦政府陷入”瘫痪”在所难免,并给美国造成损害。高盛首席经济学家 Jan Hatzius 在本周一份报告指出,联邦政府10月1日关门的机率已升至90%,停摆的时间可能持续 2~3周。

责编 | 刘思言

图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