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立了一个“特区”,特在哪?
创新往往在例行管理之外。
2021年以来,上海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并开展了两批试点,首批试点单位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批试点单位是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一共6家机构。
长期形成的科研管理模式,有着较强的路径依赖。在常规科研管理之外,专门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成为一个很好的破冰之举。“基础研究特区”特在哪?
03
特区的“边界”
“基础研究特区”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很多问题还在探索当中。从目前情况看,首先要把握好特区的“边界”。
虽然是“特区”,但也是有边界的。只有在“特区”内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才享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特殊政策。上海“基础研究特区”在管理中又不囿于边界,在政府管理和政策引导上,注重各个方面形成共同引领和一起推动基层研究创新的社会氛围。
比如,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审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将科研成果与“四个面向”的结合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打分指标,重奖基础研究和原创发明。这不仅是上海科创策源力的显著提升,也反映出科技评价作为创新指挥棒的导向之变。
“特区”特在特殊政策,没有差异就没有政策。在“基础研究特区”广受关注的情况下,对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又有重大利好,必然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想进入基础研究特区的试点单位。这种情况下,坚持守好“基础研究特区”的边界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对想进入试点的单位没有政策边界,使得“基础研究特区”政策成为普惠性政策,“特区”就不是“特区”,就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特区”的核心边界是“基础研究”的特区,如果想要申请特区试点的单位,自身不具备基础研究的条件,则不适宜进入试点单位。
“基础研究特区”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基础研究条件最好的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
同时,“选对人”也是“基础研究特区”取得成效的关键。上海在“特区计划”中探索了多种人才选拔机制,包括揭榜挂帅、院士推荐、学院推荐以及项目专员推荐等。“项目专员”是专门负责挑选某一领域“千里马”的“伯乐”。
有的试点单位,形成了一个80余人的基础研究人才库,根据“特区计划”的目标要求,按照“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带得了队伍”的标准,遴选出25名科学家进入“特区计划”。
有的试点单位,在交叉类项目中新增了“双负责人制”,鼓励不同学科方向的青年科研人员跨领域合作,单个项目的资助经费也相应提高到了300万元。
在接下来的试点中,还要进一步探索针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的遴选方法。另外,科学问题的发现机制、“0到1”项目立项判断的准则、符合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以及鼓励原始创新的创新氛围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科研项目“习近平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