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贷款人,银行“卷”起来了
结合自身实践,公立向《财经》表示,微众银行服务的长尾客群一直有不小的信贷需求,这是一片蓝海。从实际展业情况来看,资产荒问题相对较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微众银行旗下“微业贷”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微业贷授信客户中企业征信白户占比超50%。
“不过就传统银行而言,一些中尾部的股份行和地方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结构矛盾相对突出等问题,因为这些银行向上难与国有大行竞争,而转型服务小微可能又无法做到很彻底。”上述中小行小微金融业务负责人说。
探路可持续:风险与效益平衡术
对银行而言,贷不动的另一原因则在于对风险的考量。
“准确地说,现在是符合银行贷款标准、让银行愿意放贷的客户意愿下降。自疫情开始,一系列纾困企业政策出台,银行业在大力支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中小银行高管直言,风险的尺度不可能无限放宽,银行需要对储户、不良和自身的安全负责。
该高管进一步指出,按照当下市场持续走低的企业贷款定价,扣减掉大体的不良率,剩下的数值需要覆盖储户的资金成本、获客成本、数据成本、税务成本、催收成本等,叠加银行人员的工资、服务器、办公场地、营业网点等运营成本,银行要做到不亏损已经很难。
虽然此前多轮“降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负债端的压力,但银行业发展依然承压。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范围介于1.31%-3%之间,其中40家银行净息差收窄。同时,近半数银行净息差接近甚至低于评分“警戒线”1.8%。
“伴随经济恢复,不良已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轴看,目前依然处于高位。其中,企业类贷款资产质量表现明显差于零售类贷款。”有中小银行高管向《财经》表示。
如何在风险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纯粹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未必是一种良性机制。银行收益是来自于这个客户所衍生出来的很多综合效益,包括个人业务、代发业务、交易银行、存款、上下游等,而不仅仅是息差收益。”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投资银行部/科创金融中心总经理郑强华表示。
郑强华进一步指出,贷款的高收益往往会加重企业财务负担,相对低成本的贷款,则能够与企业形成一种陪伴关系,待企业成长起来后还会有其他业务需求,届时就可以反哺银行早期投入,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在郦洪涛看来,“服务小微企业单纯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但不能只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效益,扶植它们起来,支持了当地实体经济、增加了就业,这些都是效益。”另据其透露,从园区小微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坏账率很低。
这也得益于浙商银行自2022年以来推动的“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策略”,即将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作为压舱石,使银行经营经得起风险考验,从而平稳穿越周期、平滑周期对业绩的影响。经过一年深耕,该策略成效逐步显现: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5%,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亦有银行选择开拓新领域推动客群上移。据公立介绍,基于小微客群服务逻辑,近年来微众银行开始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并逐步实现客群上移。
“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的数字化创新和足够差异化的服务等,微众银行已逐步积淀起服务中大型企业的实力。”公立表示。
有银行业人士指出,建议各家银行未来根据自身特点,在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做更多探索和创新,通过与政策工具有效结合,在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同时,支撑资产端稳定增长。
(本刊记者严沁雯对此文亦有贡献;作者为《财经》记者;本文刊于2023年9月18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题图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