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别让“预制菜恐慌”毁掉又一个行业
预制菜行业,一头连着种植业、养殖业,另一头连着餐饮业和居民消费,是典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也是推动餐饮业产业化、标准化、供应链规模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预制菜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预制菜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安全不断提升的过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达4196亿元,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10720亿元,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即将诞生。但如今,在这样的舆论打击下,中国的预制菜产业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此前转基因恐慌的传播也是同样的路径。
中国其实是支持转基因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转基因。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则强调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到了2015年,随着民间舆论对转基因的妖魔化,作为一种回应,当年的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但与此同时,从以前的“积极研究,谨慎推广”的口径回缩了,没有再提推广。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对转基因作物的错误认识,甚至“妖魔化”,实际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小麦青储恐慌也是一例。去年夏收之时,短视频上流行的是:有人收割未成熟的小麦,拿去做饲料,实在危害中国粮食安全。一时间广为流传,引发恐慌,最后农业部发文禁止。
其实,小麦青储是一个养殖业的传统的、常见的操作;小麦收购是市场化的,农民有权利自行处理。农业部自然知道这些,但迫于压力,仍然发文禁止。
小麦青储恐慌,对产业影响有限。因为它是一个行业内部的专业流程,业内自然会按最符合市场化的方式操作。禁令之后,第二年可能还有人不敢按照青储目的、方式去种小麦,到了第三年,可能一切就照旧了,该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
但预制菜是一个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产业,观念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改变。美国人进超市不会关心是否是转基因,但中国消费者进了超市,都会关注是否是转基因。
需求影响到产业,所以,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转基因产业、技术,已经被永久改变了。这一次可能轮到预制菜产业。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