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黄金与彩票,年轻人对抗不确定


28岁的王帅便是彩票站的常客之一,爱好投注双色球,每次的花费金额则在5元-20元不等。他和其他年轻同事通常一周固定光顾三次。

王帅告诉《财经》,此前自己并未有购买彩票的习惯。“我的学校不差,当时通讯行业就业非常好。但没想到,毕业后没多久便遇上经济下行。顶不住北京高成本的生活压力,两年后我便回到了老家河北廊坊。”他说。

“现在我月工资到手差不多7000多元,除去2000多元的房贷,还需要开销和给儿子预留养育基金,存款几乎为零。此外,我房子的单价已由买时的1.6万元/平方米,降至1.2万元/平方米。”在王帅看来,虽然中奖概率极低,但作为年轻人情绪的疏导口,彩票寄托着希望,即便只有几万分之一、几千万分之一的可能。

人的财富观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内在逻辑联系。“年轻人买彩票的行为是在寻找心理上的安慰,花钱不多但开心取乐。”王增武称,“用2元钱博取1000万元”是风险收益变化的新表现。

“之前中国的经济处在上升期,工作机会较多,利率环境整体收益偏高,大部分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相对可以的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而最近几年,伴随经济形势变化,个人工资上限可以预见,8%或者10%的投资收益不复存在,大家的风险认知以及收益边界出现了重新认定。”王增武表示。

对于有积蓄的中青年人而言,通常使用“杠铃策略”来应对不确定性。杠铃两头大、中间小,重量在两侧,但它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映射到投资中: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投资者可把90%的已有资金配置在相对安全的资产上,剩下10%则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以等待市场的复苏。

但在年轻人身上则体现出了差异性。王增武表示,原因在于他们现有积蓄较少,加之未来工资性收入想象空间有限,边际效应发生变化,所以更在意财产性收入的提升,于是衍生出跨城存款、撸金豆,以及购买彩票等行为。

与王帅不同,当下正处在研二的刘美则爱好刮刮乐。因为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彩票中奖的新闻,同学亦曾尝到甜头。“我的运气向来不错,为什么幸运的人不会是我呢?”她说。

林则君称,“95后”是网络原住民,极容易吸收网络信息,一旦从中了解到暴富的案例,会出现从众心理,高估自己的胜算。另外,从实证案例来看,年轻人活力四射,喜欢冒险,乐于在股市中不断交易,但在经济不景气时,投资战场转移到了彩票行业。

投资获得感有待提升

当年轻群体的投资理念和财富观正发生变化,大多数资管机构的金融服务却有所缺位。

“中国资管机构牌照垄断,在躺赢中度过了数十年,能力存在短板,产品类型和功能同质化严重,体验感也不好。”刘锋表示,另外,“95后”“00后”们的财富积累较少,资管机构出于商业性考虑,尚未专门针对这类群体的特性研发太多产品。

“但年轻人终将走向成熟,Z世代群体也终将成长为成熟的客户群体。资管机构应针对新一代年轻人设计更具有稳定性、长期化、低成本的投资产品。”刘锋称。

王增武亦有类似观念。他表示,年轻群体的投资理念与他们的收入收支结构有关。学生阶段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工作之后的特性不同,但他们每个阶段的财富观都会影响人生的下个阶段,这值得资管机构关注,以免错过未来的增长点。

“中国金融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在过去因为传统金融机构不太重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长尾客群,把这块市场让渡给了P2P这类互联网金融平台,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持牌的资产管理机构要加紧研究,提供符合年轻群体特征的金融服务。”王军提醒道。

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人口总数为14.1亿人。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测得Z世代人口约2.79亿。目前,第一批Z世代已经年满28岁,即便他们按部就班在国内攻读硕士学位,也已到了工作岗位的年纪。

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Z世代完成身份转变。一些资产管理机构也开始了探索。在郑致芬看来,经历了上年以来的市场波动,2023年的年轻人有了另一种变化。但和中年人客群不同,年轻人会“受伤”,但恢复也快。同时,年轻人的学习力非常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相关理财课程的渠道亦在拓宽。

“今年产品以稳健类趋向为主。作为银行或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既要符合客户的理财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又要不断通过投教牵引着他们往资产保值与增值的道路去走。”郑致芬指出。

南京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则提到,一方面银行需要顺势而为。随着年轻客群心态上趋于稳健,对于这类客群加大对低波、稳健类理财的推广,与其稳健投资的目标相匹配。

另一方面,银行可针对年轻客群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投教工作。“尽管当前市场依旧相对低迷,但是一旦出现回暖迹象,作为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客群,年轻群体会逐渐成为多元资产配置的主力。”上述负责人称。

而在方震宇看来,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服务。“我们会建议年轻的客户做资产配置,通过‘配置加克制’的理念,帮助年轻人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比如权益类基金投资比例若超过20%,我们会提醒。但我们也鼓励年轻人了解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只是要掌握一个度。”方震宇指出。

此外,林思思认为,伴随市场行情的复杂变化,投资者心态也往往面临考验。难点在于如何帮助投资者改善频繁交易、分散配置不足等非理性行为,帮助树立合理的“风险收益观”,从而提升投资获得感。

“将根据每位客户的风测水平和投资目标等,做好适当性管理。对于理财经验不够充足的年轻用户群体,我们会更加重视风险提醒,通过各类深度服务引导理性理财、不盲目跟风。”林思思称。

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所表现的特征,王增武称,若他们看重收益的细小差别,金融机构除了通过减费让利来增加提高产品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资产组合或者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收益能力或者拓展收益的边界,更好地满足该群体的需求。

“若部分有时间的年轻人喜欢薅羊毛,资管机构可以设置一些任务,并且根据他们资产规模和活跃度,给与相应的权益,增强黏性。”王增武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关注金融品牌是否“潮流”,Z世代对于安全、专业度和流程便捷的诉求反而比稍年长的人群更为重视。

“银行需要通过客群经营来培养忠诚的年轻客群,为银行客群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实现长期持续的价值提升。在客户经营策略方面,运用综合金融立体打法、生命周期长期打法和融入生活场景打法组合拳。”安永在2022年9月发布的《银行年轻客群战略白皮书》上称。

此外,投资教育成长,不仅是资管机构的事情,更是来自于全社会的责任。“财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设置相应课程,让他们认识到不当使用金融的危害以及正确投资带来的好处。当然,认识钱、使用钱、管理钱只是狭义上的财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才商,健全人格。”王增武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年轻人投资理念的形成,与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此背景下,多位专家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年轻人的信心,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吸纳就业多的行业进行政策补贴支持。“应帮助年轻人,优化产业政策,引导他们投资自己的未来。”林则君称。

刘锋呼吁,要建立对投资者的长期保护机制,推进法治化建设,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年轻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这一切正逐渐发生变化。2023年4月以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将稳就业列为主要议题之一。根据部署,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随着组合拳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下半年经济将在上半年持续恢复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向好态势。”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称。

(受访者陈墨、圆子、乐悠、曾宇、张言雪、王帅、刘美为化名;《财经》记者张威对此文亦有贡献;作者为《财经》记者;本文刊于2023年9月18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题图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