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火”了!消费者在担心什么?


近日,“预制菜进校园”“线下餐厅也用预制菜”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消费者普遍表达的担忧是,预制菜安全吗?预制菜健康吗?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证?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确实发展迅速,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但是,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只有先确保品质优良,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无论什么“菜”,首先都必须是“放心菜”。

是否使用预制菜 餐厅讳莫如深

花胶鸡、焖牛腩、牛大骨、酸菜鱼、毛血旺、腌笃鲜……原本一些制作工序非常繁琐的菜肴,在餐厅点餐不到10分钟就被端上桌。不少顾客在感慨效率的同时,也有人怀疑自己吃到的可能是预制菜。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早已不是多年前的“科技与狠活”,现有技术让一些走不出当地的生鲜食材可以卖遍全国,也可以让食材在新鲜的状态下烹制好并封装,可以维持这一口感直到被再次打开。对于连锁企业来说,预制菜可以解决不同门店菜品口味如何统一的问题,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让食品安全的系数有所提升。当然,也有不少餐饮从业者坚持现制菜肴,并认为预制菜让厨师从业者在技能上出现倒退。

尽快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监管

多名专家认为,目前标准体系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预制菜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市场上的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催生了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等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以酸菜鱼为例,有的厂家执行动物性水产制品国家标准,有的则执行速冻调制食品标准。

不过,目前虽然没有预制菜国家标准,但从2022年起,多个省市出台了预制菜相关标准规范。2022年4月,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发布《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2022年11月,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十条》;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探索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预制菜的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7月31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专门提出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

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付磊认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连带引起上下游行业的变革,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引导必不可少。预制菜的发展,需要从源头开始管控。生产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运输和仓储也需要同步监管,仓储条件、运输设备标准需要同步更新餐饮销售,将其送到消费者餐桌的销售者也需要有相应的许可证。

很明显,对整个预制菜行业而言,好吃决定它能走多高,而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预制菜的相关产业、相关企业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力量。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立全程可控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真正让预制菜成为放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