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莫迪桌签上国名是婆罗多,不是真正的“改国名”
G20峰会周六开幕时,印度总理莫迪桌签上国名是婆罗多,而不是“India”,而是,这进一步刺激了印度国内和外界对莫迪政府准备更改国名的猜测。其实,这算不上真正意义更改国名,因为印度宪法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印度,即婆罗多……”,也就是说印度一直是个双国名国家,英语一直使用“India”这个名称,印地语和多个少数民族语言则使用“Bharat”。此外,印度还有一个宪法没有公开承认,但民间也经常使用的国名:印度斯坦。这3个国名有着不同历史渊源。
“Bharat”出自梵语,在汉语中可以翻译成“婆罗多”或者“巴拉特”,它似乎来历最早。“India”最早也出自梵语“Sindhu”,意为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后,选择了这个词,将它英语化,形成了沿用至今的“India”。莫迪领导的人民党奉行举世皆知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他们认为英国人所确定的英语国名“India”是殖民历史的象征,废掉它,改用“Bharat”的英语音译是为彻底摆脱殖民主义的束缚。
在西式选举的印度,国名问题必然会演变成政党斗争的新焦点,现在支持莫迪在G20峰会上使用“Bharat”标签、自称“Bharat”总理的都是人民党和他们的追随者,反对者则是最大反对党国大党和该党的盟友。反对派联合成立了“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该联盟的名称就是“India”。莫迪在G20峰会晚宴的邀请函上称自己是“婆罗多”总理,然后又使用“Bharat”的会场桌签,其中的一个意图被解释为与反对党联盟对抗,用“Bharat”这个词最大限度地唤起印度教徒对国大党等反对党联盟的抵制。所以说,国名之争正在印度演化成政党斗争。
印度是否会按照世人的理解彻底更改国名,还是悬念,因为莫迪并没有宣布他有更改国名的意思。人民党将在本月晚些时候举行议会特别会议,有人猜测会上将决定是否正式发起更改国名的法律行动,目前还只是传闻。按照印度宪法,如果更改国名,需经过议会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同意,而人民党在印度议会中只有543票中的303票,远不到三分之二。所以不排除莫迪的人民党政府不正式寻求更改国名,而是以后在官方文件中就这样称呼印度为Bharat,因为这个国名同样是印度宪法认可的,使用它并不存在法律问题,只是大家不习惯的问题。而莫迪政府今后一段时间最想制造的就是大家对使用Bharat这个印度国名新的习惯。
世界上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更改过国名,亚洲和非洲的尤其多,而且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反殖民主义,或者是本国的民族主义。比如斯里兰卡是从“锡兰”这个国名改过来的,锡兰也是英国统治时期的国名。非洲的科特迪瓦原来叫象牙海岸,加纳原来叫黄金海岸,那两个旧国名一听就是贪婪的殖民者给起的。还有泰国原来叫暹罗,为了突出主体民族泰族,更名为泰国。菲律宾曾两次想放弃西班牙人给起的这个国名,更名为马哈利卡,但没有成功。
印度的英文国名如果改成Bharat,中文要跟着改成婆罗多或者巴拉特吗?未必。因为印度这个名称是唐朝高僧玄奘带回来的,在那之前中国史书称印度“身毒”“天竺”,还有叫“贤豆”的。仔细分辨,它们应当是对一个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外国名称的不同汉字音译。玄奘认为,之前的汉字音译读音不准,所以他用了“印度”这个词。中文里“印度”这个词也从侧面印证,当年英国人使用India这个名称时,的确不是他们瞎编出来的,而有梵语的原始出处,那个出处应该与中文“印度”的出处差不多。
所以说即使莫迪政府今后改用Bharat这个国名,如果他们不强烈请求中方跟着改用新词汇,那么中国继续使用“印度”这个叫法,也是说得通的,并不存在对印度的不尊重。而且目前的印度宪法并不排除“印度”这个称谓。当然了,如果印度修改宪法,彻底放弃印度这个名称,情况也会跟着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