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让医学更有温度(新视野)


就卫生健康工作而言,我们面对怎样的客观环境呢?

这是一个全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最为重视的时代,是一个全人类对卫生健康需求最为强烈的时代,同样也是全球围绕健康领域在生物医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时代。医务工作者应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然而,正如《剑桥医学史》作者罗伊·波特所说:“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来没有活得这么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让人们产生怀疑和不满的原因,除了现代医学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其本身尚无法完成人类赋予它“过度的使命”之外,还在于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中的缺失。只有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体系,才能真正让医学更有温度。

对此,可从3个维度加以理解。

首先,人文之于医学。医学应该是最人文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最科学的人文。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应该是“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股骨”,表明人类懂得相互救助。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医学的起点,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医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许多疑难杂症得到明确诊断和治疗,人类寿命和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的科学属性在强化,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却在不断下降。

其次,人文之于医院。

世界著名医院都不乏两大特点:一是高质量的医疗救治能力、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另一个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人文理念。这两者必须有机统一、不可偏废,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人文之于医院,说到底是医院高质量发展之魂,人文建设对医院高质量建设,是培其基、固其魂。医院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既是科研创新、临床救治“硬实力”的比拼,更是人文“软实力”的较量。

那么,医院人文建设靠什么?就中国公立医院而言,一靠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以党的意志统一职工思想、凝聚力量,用先进的文化引领人塑造人,用崇高的事业凝聚人鼓舞人。

二靠传承创新。医院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实践中,经过一代一代接续奋斗形成的。医院文化建设不像医疗设备,买不来;不像学科人才,引进不来,必须靠传承靠总结,靠“润物细无声”。文化建设急不得——不能摆脱文化建设的规律,文化建设也慢不得——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三靠以人为本。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始终坚持患者利益至上;坚持以职工为本,真心爱护职工,始终把职工放在心上;发展依靠职工,医院的建设发展要靠职工的集体智慧;发展为了职工,医院的发展成果职工共享。

四靠使命引领,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

当然,最重要的是靠有情怀的医院领导班子,“一把手”的人文情怀是关键。只有医院主要领导和党委班子始终坚持把文化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最好形式,以“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文化自觉,才能带领职工形成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这样的医院,对患者如沐春风里,对医者如入芝兰室。

第三,人文之于医生。

对于医生而言,最大的快乐就是治病救人。患者来到医院,通常背后都有触动心灵的故事。就医期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经历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医生的世界,更多是观察和记录疾病的世界;一个是患者的世界,更多是经历和叙述疾痛的世界。医生治病有“三件宝”:手术刀、药物和语言。手术刀和药物是医生的专业素养,侧重于“疾病的世界”,语言则是医生的人文情怀,侧重于“疾痛的世界”。连接这两个世界的就是“语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当下,叙事医学正逐步进入临床实践,其目的就是架通这两个世界。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医学院开设了叙事医学课程,让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充满温情。

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化用一下,就医学与人文而言,医学人文有时能填补医疗技术上的缺陷,而医疗技术永远填补不了医学人文的缺陷。所以,人文之于医生,是精进之道、奋进之基,也是医务工作者成为大医仁医的立身之本。

(作者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