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邀你入群?平台漏洞该补上了
截屏图
新学期开学,针对家长和学生的网络诈骗和虚假宣传又开始蠢蠢欲动。据媒体报道,有些通过钉钉进行家校联系的家长发现,“钉钉小秘书”经常会推送一些消息,比如以“语文老师”的名义邀请加入新群,可是这些所谓的老师,当事家长并不认识。
显然,这是别有用心者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当事人的电话号码,进而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联系,想把家长骗进各种目的不同的群里。当然,家长可以拒绝这些入群邀请,或者在发现并非学校群之后退出。可是从概率上说,某位不熟悉社交平台的家长,如果凑巧遇到骗子和孩子老师同姓,还真有可能上当受骗,掉入各种陷阱。而现实中的很多骗局,博的本来也就是个概率。
钉钉作为一款用户基础庞大的社交平台,要求其审核每一个用户的加群邀请,可能太过苛刻,但如何避免平台被骗子利用,还是值得反思。
考虑到“钉钉小秘书”经常推送平台官方信息,当其推送骗子的邀请加群信息之后,用户是有可能误认为,这是经过平台官方把关的。虽然从平台的逻辑,“钉钉小秘书”只是推送和账号相关的动态。今后在功能上怎么作出区分,避免这样的误会,平台需要多加权衡。
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对于社交平台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对于像钉钉这样和机构绑定更为紧密的社交平台,有些用户会以为这是官方沟通渠道,和其他更私人化的社交平台不同。比如,微信有人添加好友,大家会多去想一想对方到底是什么身份,因为默认这有更强的私人属性。但如果只是用钉钉进行家校联系,一些家长就会放松警惕。
提高对平台的认识,加强网络自我保护,是每个用户的责任。即便是真老师加群,也可以多问一下建群的目的,对这些形迹可疑的加群邀请,自然应该多一分警惕。但是在个人尽到责任之外,平台以及各方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上,同样也该做得更多。
比如在接受采访时,钉钉客服介绍,用户可以通过隐私设置,拒绝他人通过手机号码找到自己,拒绝他人查看组织信息,以及屏蔽来自非同事、非好友发起的邀请。这些听似简单的操作,对一些不熟悉网络的人,可能已经算比较复杂了。
因此,平台有无可能默认设置就是拒绝和屏蔽状态,有需要的用户自行选择打开?从使用逻辑上说,需要高级功能的人,往往更熟悉网络操作,不需要这些复杂功能的,则更需要保护。
当然,社交平台的功能设置需要考虑很多复杂因素,到底哪种效果最优,还需要平台自己多做论证。不管怎么说,多一点保护用户的意识,避免成为骗子的帮凶,这应该是所有社交平台时刻自我警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