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讲解Python中字典的合并值相加与异或对比
字典合并值相加
在统计汇总游戏数据的时候,有些数据是是每天用字典存的,当我要对多天汇总的时候,就需要合并字典了。
如果key相同的话它们的值就相加。
不能用update方法,因为用update方法则相同的key的值会覆盖,而不是相加。
千言不如一码。
def union_dict(*objs): _keys = set(sum([obj.keys() for obj in objs],[])) _total = {} for _key in _keys: _total[_key] = sum([obj.get(_key,0) for obj in objs]) return _total obj1 = {'a':1,'b':2,'c':3} obj2 = {'a':1,'b':3,'d':4} print union_dict(obj1,obj2)
输出
{'a': 2, 'c': 3, 'b': 5, 'd': 4}
sum([obj.keys() for obj in objs],[])这句可能不太好理解。
其实sum()函数也有"鲜为人知的参数",即第2个参数,start参数,默认是0。
而且不止可以是int类型,还可以是其他支持+操作符的东西,比如[]。
利用这一点,可以对二层数组打平成一层。
比如
>>sum([[1,2,3],[4,5]],[]) [1,2,3,4,5]
对字典diff("异或")
在游戏中,我要监控记录物品系统中的背包变动情况。("异或"的结果是相同的消除,剩下不同的,即变动的)
假设背包的存储结构是这样的。
是一个字典,{物品id:数量}。
在背包类初始化的时候,把背包物品信息copy保存到一个oldbag变量,进行一些物品操作后(比如使用物品,领取物品奖励等),在调用save()方法存进redis时,对新的bag字典与oldbag字典进行差异对比就得出变动情况了。
千言不如一码。
def symmetric_difference(_oldobj,_newobj): _oldkeys = _oldobj.keys() _newkeys = _newobj.keys() _diff = {} for _key in set(_oldkeys + _newkeys): _val = _newobj.get(_key,0) - _oldobj.get(_key,0) if _val: _diff[_key] = _val return _diff oldobj = {'a':1,'b':2,'c':3} newobj = {'a':1,'b':3,'d':4} print symmetric_difference(oldobj,newobj)
输出
{'b': 1, 'd': 4,'c': -3}
代表玩家得到了1个'b'物品,4个'd'物品,失去了3个'c'物品。
全面理解Python中self的用法
刚开始学习Python的类写法的时候觉得很是麻烦,为什么定义时需要而调用时又不需要,为什么不能内部简化从而减少我们敲击键盘的次数?你看完这篇
Python中规范定义命名空间的一些建议
API的设计是一个艺术活。往往需要其简单、易懂、整洁、不累赘。很多时候,我们在底层封装一个方法给高层用,而其它的方法只是为了辅助这个方法
在Python的Flask框架中构建Web表单的教程
尽管Flask的request对象提供的支持足以处理web表单,但依然有许多任务会变得单调且重复。表单的HTML代码生成和验证提交的表单数据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