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不是决定性格呢


   星座血型和性格的关系永远都是都市白领们最热衷的话题。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乐此不疲。对很多白领们来说,哪对情侣血型不合可能会吵架,谁和谁星座很配可以撮合在一起等等八卦,是每天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佐料。

    

   根据一本在日本非常畅销的书中的描述[1]:O型人热爱生活,重视力量;A型人重视外界反映,是完美主义者;B型人我行我素,兴趣广泛;AB型人一心二用,自由奔放。如果真的用书上写的不同血型对应不同性格的关系拿来和身边的同事对照,有的人可能会惊呼“太准了”,也有的人会抱怨“一点也不准”。到底准还是不准,也许科学家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尽管血型和星座往往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同一版面,不过相比之下,血型性格论看起来更科学一些,即使是将星座运程之类的文章视为伪科学的人,也可能认同血型对性格存在影响,而血型与医学领域的密切关系可能加深了这种印象。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2],分类的依据是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以遗传的物质。通俗地说,血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物质对不同人的血液分类的方法,而红细胞表面的这种标记物质对每个人来说通常是由基因决定,与生俱来,终生不变。自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在他位于维也纳的实验室里首次发现ABO血型以来,科学家们至今已发现了包括Rh血型、Lewis血型等在内的多达数百种血型系统(即不同的血液分类方法)。这些血型系统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ABO血型系统。通常人们谈论的与性格有关的就是这个ABO血型系统。

   最早提出ABO血型与性格关系的,是日本人古川竹二[3]。他在1927年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时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距1895年甲午战争失利,满清以一纸《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已逾三十余年。古川提出的假说实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服务。依据古川的理论[4],台湾人群中O型血的比例高达41.2%,远高于日本人群,而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因而O型血的人更具攻击性。相比之下,生活于日本东北部的少数民族阿依努族人中O型血的比例只有23.8%,而阿依努族比台湾人更为温和且顺从。古川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台湾人要持续不断的反抗日本人的统治。据此他还向当局建议促进台湾人之间的近亲婚姻以减少台湾人中O型血的比例。

   从古川的提议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是多么的荒谬。这些光怪陆离的研究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国家里并不鲜见[5],纳粹德国的科学家曾对不同人种的血型做过调查,发现不同人种的血型分布存在差异,并据此得出“日耳曼人种的血液更加高贵”的荒诞结论。妄图用血型来证明种族优越性的疯狂实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终告一段落,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开始以一个纯粹的科学课题进入科学家的视线。

   然而,要搞清楚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并非那么容易。不同的血型可以通过抽血化验轻易区分,不同的性格又要如何区分呢?

   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要用科学的方式量化这些颇为主观的特征并不容易,科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各种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结果来分析受试者的性格。这些问卷由专业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专家制作,并经过反复校准、修订之后,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受试者的人格特征。常用的问卷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矢田部一吉尔福德(Y-G)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试的结果通常将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受试者在某一角度上所得到的高分或低分的评价,分别代表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例如16PF测验将人的性格分为16个角度(即所谓“维度”),在其中一个“N:世故性”维度上得分低者较为坦白、直率、天真,而得分高者则十分精明、能干、非常世故;而在“H:敢为性”维度上得分低的人畏怯退缩,缺乏自信,获高分者则冒险敢为,少有顾忌。通过对受试者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逐一的分析,研究者大致可以勾勒出他们性格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