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美光为何在华追加43亿元投资?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光此时宣布这项投资计划,显然有稳住中国市场的考虑,但这一“临时抱佛脚”之举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

图片

美光称,中国国家网信办所作结论将使其部分营收面临风险

该文件还披露,目前直销、分销渠道加起来,来自总部位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客户的营收占美光全球总营收的四分之一。未来,约有一半的中国相关营收(来自总部位于中国的客户)面临风险,这也意味着美光低双位数百分比(low-double-digit percentage)的总营收将受到影响。

美光表示,正在努力减轻这种影响,并预计季度收入的可变性会增加。美光的长期目标是保持其全球 DRAM 和 NAND 份额。

美光财报显示,2022财年,其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营收分别为33.11亿美元、16.65亿美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为10.8%、5.4%。此外,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占比分别52.1%、20.1%。

在华追加投资的后续影响

如何看待美光本次在华追加投资的力度和后续影响?

美光中国区总经理吴明霞表示,新加建厂房落成后,将在西安陆续引入新的设备及制程。收购力成西安使美光西安能够直接运营所有封装测试业务。

美光将向力成西安所有1200名员工提供新劳动就业合同。新的投资项目还将额外增加500个就业岗位,使美光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增至4500余人。

半导体生产过程主要分为晶圆制造、封装工序、测试工序等几个环节。华泰证券科技与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黄乐平表示,此次美光在华投资的主要是后两个——即封装测试业务,但晶圆制造才是核心业务。

有评论指出,美光西安工厂也只是封测厂,核心的晶圆生产依然在中国大陆之外。

黄乐平向《财经》记者指出,封装设备资产相对轻、技术壁垒不高,对于美光这一投资行为,“从资金投入量和投资的非核心业务(非晶圆制造)来看,力度实在不大。”

廖圣强也称,43亿元的投资规模在重资产的半导体制造行业并不算大,与美光近期宣布的在美国400亿美元的新投资,以及网传的在印度10亿美元的新投资规模相形见绌。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美光是全球第三大存储芯片巨头,仅次于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

黄乐平介绍,与三星和SK海力士相比,美光在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比例确实非常低。西安三星是三星最主要的存储器工厂之一,占三星NAND产能40%,存储器总体产能的约20%。无锡海力士也是SK海力士全球的主力工厂之一,占DRAM产能的50%,存储器总产能的33%。西安三星和无锡海力士不仅满足中国需求,还能向其全球客户出货。

黄乐平强调,“三星和海力士在中国投资的都是核心的晶圆制造”。在他看来,美光收购封测厂算是国产化第一步,但是与其来自中国的收入规模相比,以及竞争对手比,国产化率还是非常低。

廖圣强还指出,美光的新投资计划缺乏可供核实的相应细节。例如,43亿人民币的总投资是如何计算的?是属于一次性资金注入还是长期的软性投资规划?主要用于扩大现有产能,或是先进制程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还是用于收购力成西安的现有封装设备?是否会与其在美国CHIPS法案项下的承诺相冲突,从而被美国政府否决?“这些均有待观察。”廖圣强表示。

廖圣强分析,力成西安是境内的外商合资企业,理论上美光收购该境内资产可能触发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流程,且鉴于此前美光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这起并购能否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廖圣强分析,力成西安是外商合资企业,理论上美光收购该公司并不需要启动国家安全审查流程,但鉴于此前美光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这起并购能否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补充说,力成西安目前投资方不含美资企业,若出售给美光便要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管辖。因此,此项收购未必对中国自身供应链有好处——美国政府随时可以对美光的在华工厂下达新的禁令,要求切断对华企业的供应,而美光不得不遵守。

美光在中国的20年

作为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重要力量,美光在中国市场已经经营了20年。

美光官网显示,过去20年间,中国已成长为美光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美光在中国拥有数据中心、汽车与智能边缘、移动及客户端领域的众多客户及合作伙伴。

根据美光官网介绍,“美光西安是公司 DRAM 颗粒封装和测试以及模组制造的全球卓越中心。西安工厂为美光树立了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生产周期的全球标杆,对美光 DRAM 产品在个人电脑、网络、云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取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设计中心是美光最重要的设计中心之一, 设计项目包括前沿 SSD 和移动 NAND 产品。

美光还在中国设有三家客户实验室,通过与客户协作,设计、优化并验证面向网络、计算、移动和嵌入式市场的内存系统。美光在深圳、上海和北京拥有团队,为中国客户提供销售、市场和技术支持。

但在2022年1月,美光被曝解散了150人左右规模的上海研发中心,并挑选了40多位核心研发人员,为其提供技术移民美国的资格。彼时,有媒体援引业界人士分析称,美光解散DRAM设计团队很有可能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泄的考虑,并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转至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

廖圣强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光一边极为倚仗中国市场,另一边频繁对中国企业发起跨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并推动美国政府发起对华出口管制和制裁。

2017年,美光举报称,联电与中国DRAM厂商福建晋华的合作中涉嫌窃取其商业秘密。随后美国司法部也指控福建晋华和联电涉嫌窃取美光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2018年,本属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专利纠纷,突然被美国政府上升为“威胁国家安全”,并将福建晋华列入了实体清单,导致了正在建设当中的福建晋华工厂直接停摆。

此外,美光也是积极运用美国CHIPS法案的企业之一。

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即CHIPS法案,为美国半导体芯片制造业提供了527亿美元的补贴,扩大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上游供应商(除了半导体制造商)获得补贴的资格,为制造商为在美国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前提是制造商必须同意一些限制条件。

廖圣强介绍,例如,从CHIPS基金中获得资金的美国芯片制造商必须同意,在获得资金后的10年内不在中国扩大生产能力。根据美光2022年8月披露的信息,其将于2025年在美国国内建设并运营新的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