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阳了好几个,第二波疫情来了吗?


编者按:这篇推文原本计划发布于4月21日,原标题为《第二波疫情还有多久到来?》,因不可抗力延迟两周发布。恰在5月5日,WHO宣布了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提到,近期“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对大部分人来说,疫情的阴影渐渐远去,生活已经回归常态。

但国内刚刚经过五一长假的天量人口流动,关于第二波疫情的担忧仍然存在。数据团编辑部决定将这篇推文更新数据后,修改标题重新推送,希望帮助读者辨析一些概念,同时展示相关数据。大流行终有结束的一天,推进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认知和相关数据监测体系的建设,是三年疫情期间留下的宝贵经验。

蓝色曲线的含义是当前的症状搜索和医院挂号情况相当于去年12月最高点时的百分比,表征当前的疫情严重程度。这个数字越接近1,和第一波的最高点相比越接近。

比如上海截止到5月7日的数据是7.24%,即昨天的挂号和搜索人数相当于去年12月21日的7.24%,这个数字最近两个月的最高点在3月12日出现,约为8.73%。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数据看,第二波、第三波的搜索数和病例数的比值也并不会出现下降,所以继续使用搜索指数依旧有效,况且我们这次还引入了挂号指数,7.24%这个数值,和实际有症状并寻求医疗帮助的人口和第一波疫情的比例将会十分接近。

淡红色柱状图的含义是这个症状搜索和挂号情况相对于7天前的上涨确定性指数,表示疫情的扩散速度。这个指数越接近1,说明上升的趋势越确定。上海的“搜索增长情况”目前数值为0.179,仍然处在缓慢增长的区间呢,但增长速度已经慢于5月3日。增长速度的变化,往往比搜索比例的变化更具有前瞻性。从5月3日开始已经逐渐下降的搜索指数增速,说明从4月下旬出现的“第二波疫情”的增速正在放缓。

结论

从目前的高频数据看,第二波疫情并未出现;从各个国家/地区的超额死亡情况周期来看,第二波疫情也并不会那么快出现。

可能有读者会问,传说中已经攻陷了新加坡和印度的Arcturus毒株会造成新的影响吗?它会不会来到中国内地再度大杀四方?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放心,因为新加坡和印度的超额死亡曲线,并没有偏离“一波感染越彻底,下一波感染越推迟”的模式。我们从各种自媒体听到各种毒株有了很多可怕的外号,但外号再多,都改变不了疫情传播的基本规律。

因此,虽然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二阳”或者“首阳”越来越多,造成了疫情已经到来的感觉,但从实际数据看,包括症状搜索数据和医院挂号数据,目前的“疫情”对于医疗系统的压力仍然很小,和3月的甲流还存在一定差距,且还没有出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中国下一波可能会造成医疗承压和超额死亡的疫情,将不会早于2023年10月。在10月之前若是有其他毒株造成的零星疫情,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活跃在朋友圈中,但其医疗压力和感染数量也会远低于2022年年底的第一次群体感染,不用太过于担心。

毕竟这一次,我们已经有了更丰富的数据和手段来监测各地疫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