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变通”缘何变少了?背后潜藏着干部三种心态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认为,基层变通减少,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项行政事务的规矩都更加完善,基层变通的必要性减少了;另一方面,在强调过程管控的背景下,只要不符合规矩就可能面临问责,基层变通的积极性明显减弱。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在严监督的前提下,鼓励干部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自主性,通过增设政策反馈渠道、落实容错机制等措施,让想干事的干部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一是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管理。不少乡镇干部说,在和群众打交道的时候,很难时时按上级要求一五一十地去做,应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管控,比如某件事必须专题研究几次、必须去群众家多少次且要拍照留痕等。

二是增设匿名反馈渠道,更好倾听基层声音。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再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但如果直接反映问题,可能被上级领导误认为基层有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个人发展。匿名反馈能帮助上级更真实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三是对变通行为做出合理区分,完善容错机制。通过列出容错免责的正负面清单,建立容错免责认定专家库,重视群众评价,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半月谈记者:梁晓飞 范世辉 王劲玉 赵鸿宇 / 编辑: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