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解析五一出游数据:全面复苏结论太早,但消费低迷说也过于悲观
不过,稍显悖谬的是,要呵护人们的消费信心,可能恰恰不能或不必过于强调消费的重要性。
从原则上说,消费是收入分配与消费-储蓄决策的复杂过程中的“后端”变量,只是收入减去储蓄(投资)后的“残差”。如果能够激励有效投资,同时保证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循环畅通无阻,那么人们就会形成对收入的稳定预期,消费信心自然不在话下。
中国的现实是,国民收入向居民分配的循环一定程度上被截流了。国民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流入了包括国企在内的广义政府部门,这部分收入与普通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流入广义政府部门的收入中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刚性地变成了投资。由于政府投资不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所以在投资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也会继续超前投资。
这种超前投资挤压了居民部门的收入,导致产出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并造成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割裂。于是,收入到不了个人身上,投资变成了主要是政府(及企业)的事,但消费又变成了个人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扩大消费,反而可能导致普通人的不安感和逆反心理。
无论如何,对收入的预期和消费的信心(或者它的另一面,投资的风险偏好)存在反身性,会自我强化。这就像股市,即使基本面不支持,也有可能在预期自证的推动下走出一波行情。穷游的“五一”,至少带来了这样的期待。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