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抉择


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年,大约还只有六七岁。

我们看电视剧时,比如最好的1987版《红楼梦》,进贾府这段都是成人演员在演,往那一站,个个一米六一米七,给人造成了一种极大的错觉,让人误以为他们见面时都已经十七八岁了。

晴雯家的样子,才是我们应该代入的真实世界

晴雯家的样子,才是我们应该代入的真实世界

贾宝玉对丫鬟们再好,也不可能改变奴婢们的人生轨迹,更不可能解放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汉人农奴。

为主子的宽容而感动,仿佛是蒙着眼拉磨的驴,一旦主子停下手中的鞭子,它便要热泪盈眶。

离不开大观园的奴婢们,本质上,是舍不得那里特权阶级的物质享受,但他们本就不属于那里,迟早是要离开的。

这种幻觉,仿佛有人接近了权力,他就误以为自己,也掌握了权力。

你以为自己是贵族,其实,不过是探春所说的:那些丫鬟,只是如同猫儿狗儿的玩意儿而已。

贾家一年开支如此之大,那他们具体收入实际有多少呢?

陈大康有做过非常详细的统计,我就不说推论过程了,只说结果。

支撑贾家锦衣玉食生活的,是他们名下的八个庄田,每个庄田四五千亩地,贾家实控土地四万亩左右。

荣国府一年收春秋两次地租和房租,正月到九月的开销,靠秋租,占全年收租的四分之三,其余三个月靠春租,占四分之一,一处庄田荣国府能收租米约18万斤,这18万斤被荣国府自己消耗掉,剩下的约120万斤粮食,包括各种猪、羊、狍、鹿、鸡、鸭、鹅等等,让农奴们自己先卖成白银,再折合成白银上交给贾家。

这里有个关键处,必须是庄田农奴自己去卖,卖完再上交白银,他们自己是不卖的,因为东西太多,根本没办法储存,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商人地位低,在京城里将收上来的租米和家禽等拿出去卖,贾家丢不起这个人。

贾家只收购自己生活的上等农产品,比如贾母才能吃的“御田胭脂米”,一年只收240斤,贾母待客也特别喜欢上这种米炫耀,贾家走下坡路时,贾母请尤氏吃饭,下人端上来的是白粳米饭,贾母便责问下人发昏,“怎么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还得王夫人亲自解释,这两年田上的米不能按数交,胭脂米能供她一个人吃就不错了,待客咱就省省吧。

除了自用的高质量农产品,贾家全部收白银,因为要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他们要买的东西可多了,各种名贵家具、名人书画、胭粉美妆、高级成衣、私家乐团、独家寺庙、各地名茶、时令点心等等,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全方位360°体贴地包裹着这个满人的包衣家族。

荣国府全部总收入一年大约12万两(不精准),在没有大事发生时,每年却至少要花掉约15万两,这样的贵族家庭,经济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其实贾家的田地是不会轻易买卖的,那他们怎么就越来越穷了呢?

一个是不断地分家,造成总公司财产减少,比如宁荣二公第一代后,财产共有二十房分,原籍住者十二房,八房在外,历经百年,到这一代,光不在宁国府与荣国府的贾家子孙,文字辈的有贾效与贾敦,玉字辈的有贾琮、贾璜等八个,草字辈的有贾蔷、贾菖等十三个,家产就这样一点点分出去了。

另一个是贾家历经百年,他们越来越会享受生活,家里有了GUCCI,还想买个LV,有了LV,又想买个香奈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家里的奴婢越来越多,家里的东西越吃越贵,轿子越坐越软,开销也一天天上去了。

一增一减,最后终于入不敷出,财政出了大问题。

贾府面对经济危机,曾试图展开自救,很幸运他们全部失败了。

执行总经理王熙凤深知贾家困境,但又不想得罪全公司,便借着自己小产养病,让探春代管荣国府,为了加强其工作的可执行性,还让大儿媳李纨、外甥女宝钗打辅助。

探春上来一对账本,发现这府里一通烂账,一问平儿,原来王总她啥都知道,就是改不了。

探春心大,也不管矛盾多深,开始摸索改革之路,上来先蠲免了学堂里八两银子的点心、纸笔钱,又蠲免了大观园里的脂粉买办,还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将池塘花木什么的包给婆子们后,一年能创收四百两银子,还省下日常维护费用。

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省下了小几百两的银子,但改革稍微进入深水区,马上就遇到利益集团阻挠,何况她从没有得到最高层授权,便以贾母大观园查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迅速了结。

最后大家眼见这个家业也维持不下去了,便偷钱的偷钱,放贷的放贷,能撸一点是一点,都做好了鸟兽散的准备。

经济矛盾加剧了荣国府的危机,为了能多抢一点,二十五回赵姨娘买通马道婆作法暗害宝玉与王熙凤,整得他们“不省人事”,三十三回贾环进谗言,让贾政将宝玉打得个半死,都是赵姨娘、贾环为图谋家产加害于宝玉。

随着贾府破产临近,到七十五回,大家已经刺刀见红,就像探春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其实到这时候,贾宝玉还可以挺身而出,救贾府一救的。

贾家原本寄予厚望的贾珠,本来是可以承担这个责任的,可惜他偏偏年纪轻轻就病死了,这时候贾家就只能把家族命运放在贾琏和贾宝玉这对堂兄弟身上。

但贾琏只是个“还有点良心的纨绔子弟、浪荡公子”,他没这个天赋,所以真正能出点力的,其实只有宝玉。

元春封妃后,贾府有一小段可中兴的时段,这时要是出一个有功名的后生弟子,在祖荫和贵妃双重加持下,是可以为贾家挽回一些物质财产和政治资产的。

这是贾府培养继承人的黄金时间,按当时的社会生态,只有男丁可以培养,而男丁里头,又只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贾宝玉可以培养。

当贾家人将所有目光都望向宝玉时,宝玉撒开腿就跑进了女儿国,沉溺在诗词玩乐,和吃别人胭脂的温柔富贵乡里。

宝玉说他不想读时文八股、应制之书,读这些让他痛苦,但周围的好妹妹一个个或惨死或被卖到青楼,他就不痛苦?

到底是他一个人痛苦重要,还是身边人被团灭、全部都痛苦重要?

在整个家族都要被毁灭前,贾宝玉还天天沉迷于怜香惜玉,整天混在女人堆里,每天过着精致男文青的日子,吃不得一点苦,全无上进心、事业心、责任心,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难道不是更严重的自私吗?

宝玉性格的形成,是跟家族过度宠爱有关,打小就配几个貌美如花的小姑娘贴身伺候,哪里养得出钢铁男儿?

贾家最后的崩塌,宝玉也不用负主要责任,在那种积弊百年的情况下,公司是非倒不可了,但贾宝玉问题是,他其实只要稍稍努力一点点,身边陪伴他长大的姐妹,就少几个人落入悲惨的命运。

但贾宝玉什么也没做。

他不仅什么也没做,还对家族的衰败,毫无一丝丝的关心,当黛玉都察觉贾府要出事,说:“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家族主要接班人贾宝玉,居然不以为然,他像个二流子一样极短视极短视地说: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我特别爱看1987版《红楼梦》最后一集。

在那一集里,家破人亡的贾宝玉,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他眼睁睁地看着史湘云被卖为船妓,高喊着向他求救,他只能步入深水当中,泪水涟涟,张开双臂,看着史湘云一点点离他而去。

他提着黛玉遗留给他的琉璃灯,漫无目的地乱走,遇到粗莽的官兵,又给打得粉碎。

贾宝玉最后被生活捶成了傻逼,双眼空洞,目光涣散。

每次看到这几段,我都觉得特别解气。

一想到贾宝玉这个懦弱自私短视毫无责任心的男人遭此报应,我就觉得解气。

当然实质上,贾家这个剥削汉人的满人包衣,靠四万亩农奴田地过活的所谓贵族家族,这样倒掉了,我也觉得解气。

每次看到宝玉望着琉璃灯被打碎,心疼地弯腰去捡时,我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嚣张地抖动着小腿,恨恨地啐他一句: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