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酒桌上的“油腻”话题?这件事被冤枉(误解)了太久


策划、撰文 / 大霸、C.C.

编辑 / KY主创们

作为一名30岁女性,从小到大我的身边甚少有人“谈论政治”。

第一次对这件事有概念是2001年在父辈们的酒桌上。那一年,南海撞机、北京申奥成功,美国遭遇911、中国加入WTO,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尽管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懂这些意味什么,但总有种不明觉厉的味道。

这之后便是中学的课间,男生们熟练运用历史和政治课本激烈讨论中美建交、市场经济……而当时我对此依旧兴致不高,或者说除了可能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信息,我觉得其他一切跟自己没啥关系,更多是男性们用来高谈阔论的资本。

直到今天,当互联网的高度发展降低了人们观察和参与政治讨论的门槛。不论是全民围观大国领导换届,还是朋友圈热议大国博弈改写的行业企业命运,都变得容易。

以及特别是新冠以来,当人人面临集体与个体无法剥离的生存考验,我才发现:政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或许无法允许一个只想着眼于自己小日子的人置身事外了。一时间,或被动或主动,仿佛人人都能聊点政治。

但与此同时讨论政治本身也在变得越来越麻烦。生活中不少人因政治立场不和跟亲朋伴侣断交,有的人则陷入政治性抑郁而无法自愈,也有人把谈论政治与中年油腻、精英阶级互相绑定,并心生厌恶。

那我的困惑则在于:既然这么麻烦,为什么还要讨论政治?人们在遭遇这些麻烦时,真的都懂什么是政治吗?如果越来越多人并不真正关心和参与政治讨论,世界会怎样?或者有没有一种可能,恰恰是长期的政治冷漠才造成了这一系列的麻烦呢?

带着这些疑问,于是有了今天的文章。

就像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提出的:“理想主义是关于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一种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更为普遍的人类价值观的努力。”我想,讨论政治必然需要拥有这样的信念,也就是坚定地相信:

我们所做的一切看起来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努力(包括牺牲),最终能够创造一个“乌托邦一般的世界”。当然,它也包括:不论能在多么有限的条件下“说话”,也不放弃说话的权利。

今天是五四,以上,敬所有“正青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