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不接受批评


在吃面这件事上,山西人有一个共识

面只能是手工的,才够劲道,有嚼头

五一假期终于来了,你在哪?是去看人山人海,搞“特种兵式的旅行”,还是回老家,吃妈妈做的菜?或者足不出户,优哉游哉?不管在哪,假期的意义,绝对少不了一个“吃”。周刊君特别推出“五一就要吃”评论系列,小伙伴们会来讲讲,他们各自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也欢迎大家留言参与,看看哪个更馋人。

这么多年,每当说到山西的时候,总是提“煤老板”,山西人都不带老(懒得)解释了。

明明提起山西,有那么多好说的,比如灿烂的文化,比如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比如山西的面食。

此前有一期《奔跑吧》来到山西,导演在节目中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作为山西人无比的骄傲,但是陕西油泼面、新疆拌面、河南烩面、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纷纷表示不服:“大家都是面,你的味道也没比我突出到哪里去,凭什么山西就被称为面食之乡呢?”

我猜是因为面食对于山西人的重要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吧。

山西人看似土气、笨拙,其实充满想象力和实干劲,这复杂矛盾的性格都体现在一碗面里。‍

在做面这件事上,

山西人开了上千个脑洞

很多人以为山西面食只有刀削面,事实上,山西面食以原料和制法见长,以此排列组合可以出上千个品种,就是普通人家一般也会十几种面食。

也就是说,和山西battle面食,车轮战就能累垮全国剩余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在山西,面不仅是小麦做的,高粱、玉米、大豆、绿豆、豌豆、土豆、荞麦、莜麦、小米、榆皮、藜麦等都可以做成面。

山西晋南花馍

山西晋南花馍

不常吃面的人大概不能理解山西面食为什么要弄那么多的形状,吃起来也没有太大区别啊。

但是山西人认为:面的形状一方面将直接影响面的煮熟时间(熟化时间又将直接影响到面的口感),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面的入味情况,两方面叠加,将产生丰富多彩的味蕾享受。

说“作”,山西人吃面真的也挺作的:

很多晋南人离了面就不能活,但是在外地却宁愿吃大米,因为他们固执的认为,面就应该是干拌的,不能有汤。

对此,晋西北人则表示:“原汤化原食,懂不懂?拌面吃多了是会变胖的。”

但在吃面这件事上,山西人有一个最大的共识:面只能是手工的,这样才够劲道,才有嚼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吃机器面的。

山西的娃娃,离不开妈妈

山西有句俗话叫:“山西的娃娃,离不开妈妈。” 的确,山西人恋家守旧,不愿出远门的比例绝对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部分原因,大抵与面有关。

如果你来到山西,问当地人,什么地方的面食最正宗,他们大概会一脸懵逼,“我姥我奶我妈做的?”

确实在山西,谁都觉得自家的面食最好吃,最正宗的版本。任何一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秘方,原料两两、三三组合,配以不同制法,造就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这种秘方从姥姥传到妈妈,从妈妈传到孩子,世世代代只有在家才能吃到。此时,面不仅是面,是乡愁,是家的味道。这叫山西的娃娃怎么离家?

总之,面食之于山西人,就是生活。所以,山西人不太能接受外省人对山西面食的批评,就算说我们玻璃心,我们也要大声说:

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