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Web3:路在何方?
这家诞生于2013年的公司,目前其平台可信任软件人才超过100万,代码超过300亿行,模块化协同编程产品及行业方案超过10000个。作为一个分布式协作业务,区块链技术或者Web3成了它的纽带。
最重要的是,Web3也实现了各种权利和数字资产的归属,工程师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技能作为自己拥有的数字资产,不断积累和升级。据说,Web3化之后,云沃客拓展新客、客单价有了大幅度提升。
云沃客曾经出过一本《云工作时代》的书,在书的最后写着这样一句话:
在不远的将来,公司就像一个电影剧组,只需按照工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最合适的工作者,按劳计酬,任务完成后,组织解散,并开始新的组织模式,这就是云工作。
分布式组织如何运转?在马骉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有Web3概念才存在的,它对技术有真实需求。
“产业里面的Web3我们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蒋国飞说。
在等待爆发的时候攀爬技术高地
Web3不是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路线之争,而是数字经济这一列高铁如何接入信任能力,带动最核心的数据资源流动起来,所到之处都能带来协作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如云沃客这样的公司,代表了物理世界的生意最天然的分布式网络现状,当它走在数字化道路上,最终需要用多种数字技术来解决问题。
第一步,上链要像上网一样简单。
这是蚂蚁链从2016年到2019年的使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区块链底层平台BaaS,大幅度解决了区块链的易用性。
2018年,是蚂蚁链技术团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他们要把技术落进场景跑起来。第一站选择了产业链复杂度非常高的领域——跨境汇款,香港用户可以用港版支付宝AlipayHK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一位菲佣实现了从香港转账到老家的速度缩短为3秒,要知道,过去一笔家庭生活费的兑付要花去十多天。
这无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款App迎来了千万日活的一天。在此之后的半年,他们又磕下了15个场景。
2018年10月,伴随规模化产业场景的增加,数据交互的安全性成为下一步目标。“对产业用户来说,数据不能大白于天下,产业链各方需要在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完成协同任务。”这对于很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来说,都是一座难翻的大山。蚂蚁集团蚂蚁链技术总监闫莺的任务,是在这座山中开一条“隧道”。
蚂蚁集团数字科技CTO张辉提出一个构想——去尝试自主可控软硬一体的做法。对客户来说,数据是宝库,如果能有一个自主可控的硬件搭载着软件服务,可能才是最具有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为找到合适的TEE来尝试软硬一体的做法,每天都在发愁,有天在电梯里打电话,和同事讨论各种厂家选项,没什么解法。”闫莺说,“没想到,走出电梯,一位蚂蚁硬件团队的同学跟我说,你需要什么硬件支持,我可以来帮你。”
接着,来自蚂蚁硬件团队、阿里云、平头哥的同事陆续都加入进来。“我刚加入蚂蚁不久,一个设想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响应,那时候觉得迎来曙光一般。即便到现在回过头看,仍然觉得这事儿只能在这里才会实现。”
两年后,蚂蚁链推出隐私计算一体机——一台基于国产硬件和操作系统的产品,结合自主软件平台实现整体的对外输出能力。其中集成的技术包括海光CPU,华为鲲鹏服务器,UOS操作系统等。
蚂蚁链的供应链金融应用第一次“通路”了,这是全链路隐私保护第一次成功运行。闫莺说,“当时兴奋极了。”
蚂蚁链的下一步
每一次兴奋都不会持续太久,再往前走,他们又发现仅靠区块链技术是不够的,只有“区块链+ ”才能解决更多产业现实问题。
2020年年初,张辉对内开启“数据战役”,正式提出对隐私计算、AI和区块链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化的信任基础设施,承载数字化世界的价值流转体系。
一次封闭式闭关会议上,闫莺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构想,在蚂蚁链北京办公室拨通了组里另一位技术部同事魏长征的电话,视频中,她一边在白板上画出实现框架,一边描述背后扩展协作的逻辑思路。
被Idea点燃的魏长征和架构师们一起反复讨论,两周后,白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可实现的隐私计算解决方案架构图。
历时一年,“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安全”融合方案——数据可信协作平台( FAIR )应运而生。
FAIR带来的变化是,用户可以在单个平台上自主调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等多个隐私计算组件,来满足多参与方的数据安全、高效协作计算和流转的场景需求。
同时,为解决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可信链接问题,蚂蚁链在业内率先投入区块链+IoT融合技术研发,推出首批无线通信模组 AntChain MaaS,插上这个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连接器”,设备可信上链。目前,这些物联网模组已经安装在超过了 800 多万台光伏电池、工程机械等设备上。
最早从区块链开始,蚂蚁链慢慢衍生到周边很多技术,因为要配套才能解决问题。蒋国飞说,“这些技术研发不解决掉,(区块链)只会被锁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
也很难想象,几年工夫,单点技术已经长出了一颗更繁盛的树。如果说信任的命题还不够具体,如今可以看出,信任背后的数据才是技术长征之源。沿着数据生成、流转、安全、挖掘的生命之路,蚂蚁链不断攻克修路中遭遇的重重困难。
如文章的开头所提及的AI技术,它带来了生产力的一次飞跃。但模型越跑、数据越多,它终究也会和其他技术汇流,才会带来一个崭新世界。
“AI跟区块链这样的技术是不矛盾的,因为AI里面一定涉及到数据,数据需要区块链去记清楚。”蒋国飞也认为,AI是Web3技术集之下的一部分,而区块链则为AI提供了基础设施。Web3应该是在AI浪潮下,乘浪而起的。
“不管你选择的是Web3还是ChatGPT,都不能今天不热就不干了,明天热了我再干一干。那一定玩完。”蒋国飞表示,虽然蚂蚁链一直在AI技术上有研究、有投入,但是他们不会盲目跟风,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因为任何技术的成功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