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专家黄严忠: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是大概率事件,但不必过于恐慌
合众声摘要:
疫情来临是呈波次的,这点是不用怀疑的。我们看香港的经历也是这样,在2022年年初大规模的感染之后,后面的疫情也是呈波次到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并不奇怪。国内如果要来新一波的话,下一波很可能就是在4、5月份,6月份可能会达到一个高峰;到今年秋冬或者年底的时候会来另一波。这些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文为2023年2月24日共识国际讲坛黄严忠先生和周志兴先生对谈的文字整理稿。黄先生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暨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周先生为美中新视角基金会主席。)
谭德塞
黄严忠:对于谭德塞总干事,我个人没有特别的评价,但是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做一些评论。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正在转向一个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状态。现在评价世卫组织在这三年疫情中的表现,也是正逢其时。
世卫组织有亮眼的、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疫情起来之后,它能够启动《国际卫生条例》中的机制,发布了有关技术指南,建议各个国家怎么样应对疫情。而且,世卫组织基本上能够比较及时地更新有关的数据,让我们知道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程度。同时,世卫组织也在疫苗开发、研发和推广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的新冠病毒疫苗实施计划就是三家共同领导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流行病防范与创新联盟、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使得那些低收入国家能够获得疫苗,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世卫组织在2020年1月30日宣布了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3月11日宣布了疫情的大流行,这样也使得其他国家有一个积极性赶紧行动起来,以比较快的速度应对疫情。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世卫组织也有不足。虽然这样一个组织被赋予全球卫生守门人的角色,但其实它被赋予的责任跟它实际能力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比如它的预算还不是很多。所以,有时候它即使想做一些事情,也是力不从心。另外,它在抗击疫情的时候也有一些失误,这也是体制决定的。比如,它在要不要做出把新冠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定时就推迟了一周,因为有一些国家不大愿意让它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世卫组织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实际上不是根据疫情的实际传播情况,而是根据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来做的,这是它的一个问题。
又比如,它在协调针对疫情的国际反应方面有时候也是前后失据。它一开始依据《国际卫生条例》说,成员国不要过度反应,因为当时看到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开始关闭边界,实施一些对于旅行的限制措施——世卫组织说这样做是过度了。后来,它发现基本上已经没有国家听它的了,它的协调作用、权威性受到很大削弱了,之后它自己又开始改口,说这些限制措施还是有必要的。它提供的技术指导方面又讲,大部分病例,特别是输入性病例,都是通过在入境时的检测发现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旅行限制措施的重要性。它的这种前后失据,当然可能是跟对于病毒本身有一个认识过程有关系。再比如,病毒溯源问题上,它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开始它完全支持中国在溯源问题上的观点;但是到了2022年2月之后,它似乎又开始支持欧美国家,要开展第二阶段的溯源,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最近它又说这个研究不得不中止。在这个问题上,它有不少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中国专家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
周志兴: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了不少专家,你也是一位。我们现在说中国的专家,他们有的获得了尊重,有的被吐槽,你怎样评价中国国内的医学科普现状?有些专家的发言是自相矛盾的,是因为专业能力不足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黄严忠:我们看国内医学科普的现状,刚刚疫情起来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些科普做得还不错的,有公众号和一些专家出来做一些科普,都还是靠谱的,也是到位的。后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政治化,中国国内民间的一些声音、独立的声音,可能就受到了削弱。科普方面更多的是要通过民间、第三方来做,以提升可信性;在疫情政治化的背景下,民间来做科普,特别是那些顶尖的医生、比较值得信任的网站来做科普,我觉得是更有说服力的。但是,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够,或者大家不愿意出来发声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很多不实信息,特别是阴谋论开始泛滥。直到现在,我觉得阴谋论还是阴魂不散的,在美国也是有各种阴谋论。这一方面是与科普不够有关系,另一方面与人性有关系,因为人一般总是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证据,如果一些证据不符合自己现有的观念,就予以拒斥。
关于专家的角色,我不是批评别人,我在想,很多时候,如果把自己放在那些专家的位置上,我能够做得更好吗?我是不是也能维持操守?作为一个学者,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个人操守,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来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我记得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有一个网上会议,请了很有名的兰普顿教授,他也是在中国非常受尊重的专家。我当时问他一个问题:在整个社会,疫情都被政治化的情况下,作为学者,我们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是不是应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说了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前后一致。一位学者可能一开始说的就是错的,但是其本人如果坚信自己是对的,还是坚持同样的观点。这样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我觉得很不值得尊重的人就是风派:一开始说一种观点,后来看风声不对又开始说另外一套东西,实际上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说的,只是出于个人利益,觉得如果不这样说不利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就前后不一致。特别是在疫情是否严重的问题上,病毒的毒性在几天之内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看到,有些人在几天之内,对病毒毒性的判断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就很不好了。作为一个顶尖专家,特别是大家非常尊重的专家,说出前后不一致的说法,不光使自己的操守受到怀疑,实际上也使整个业内专家的名声跟着一起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