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黑历史”,美国屡曝监听丑闻警示全球


美国对全球实施大规模、无差别监控窃密凸显霸权本质。

近日,美国五角大楼因机密文件泄露事件再次站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深度介入俄乌冲突、暗中监控韩国等所谓的“亲密盟友”……如若这些事件属实,这起“泄密门”事件将成为美国破坏他国安全、制造全球动荡的又一例证。

美国监听全球都有哪些“黑历史”?监听行径暴露了美国怎样的心态?而这些事件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与思考?

大规模监控全球的“惯犯”

美国是大规模监控全球的“惯犯”,监视他国的做法可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政府的监控规模就高达每周国际电报35万条、国际电话2.5万通,每封途经美国的信件都会被拆开仔细审查。二战结束后,美政府通过“黑室”(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身)的“三叶草”和“尖塔”项目,组织通信企业监控国际通信往来。直至1971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文件被盗,才揭露了美国不受法律约束、严重滥用监控的行为。

细数“黑历史”,美国屡曝监听丑闻警示全球

被曝光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国监听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其他联合国官员的对话。图源:GJ

其一,美监控行为或更具进攻性和破坏性。业内人士普遍对“泄密门”所曝光的监控行为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泄密无非是证实了他们的猜测。可以想象“泄密门”风波后,美情报部门还将继续开展全球大规模监控窃密行动。鉴于当前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美恐将一边炒作网络安全、领空安全、海洋安全等涉我利益的议题,一边拉拢传统盟友和周边盟伴国家加大对我监控窃密力度,服务维护其霸权地位的地缘政治目标。此外,也不排除未来美将采取发动破坏性网络攻击、建设网络武器库等手段进一步升级“监控霸权”。这将对我维护国家安全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二,美利用情报优势,打造“监控小圈子”。与以往曝光的监控丑闻不同,“泄密门”并未在美国国内和盟伴国家间掀起太大的舆论浪潮。被美方监控的韩国、乌克兰政府也未如法德等欧洲国家一般做出强烈抗议,反而在第一时间为美辩护,否认被监听,不愿该事件影响双边关系。这不仅反映出部分国家缺乏挑战美国霸权行为的意愿和能力,还显示出美国不断扩大“监控小圈子”的潜在能力。未来,美国或可构建更为立体和复杂的情报网络,以“五眼联盟”为基础,与欧洲盟友、印太盟伴开展不同层级和领域的情报共享。

其三,新媒体成为情报信息往来的重要传播载体。据悉,“泄密门”事件最先曝光在一个名为Discord的视频游戏聊天平台上,一位游戏用户因俄乌冲突与其他玩家争辩了几句后,就附上了关于俄乌问题的10份文件,其中一些文件还带有“绝密”标记。文件遭泄露几个星期后,被社交媒体转载和媒体广泛报道后,才引发美官员警觉。新媒体平台具有去中心化、用户身份私密、传播迅速、不易被政府部门发现等特点,一些小众媒体平台可能成为情报信息往来的新途径,值得相关部门预警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