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什么才是哲学面临的最大困境?
文章导读
简言之,我们不敢进行哲学思考。
尽管我们对原子时代深感不安,但是对于极端重要的存在问题本身,我们却甘愿和基尔凯戈尔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依旧心不在焉。我们所以会如此,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社会已经把哲学贬黜到完全无关紧要的地位,而哲学本身对此竟也欣然接受。
作者简介
威廉·巴雷特(1913-1992),纽约大学哲学教授,美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著有《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等。《非理性的人》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是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当代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课程的教科书。
基尔凯戈尔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
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终究掌握了一些武器,凭借这些武器,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身陷入基尔凯戈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实际上,要是今日的哲学家坦率的话,他们就会承认,他们对周围人们心理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既然他们的存在已经专业化和学院化到这样一种地步,他们在大学校园之外的重要性也就日渐衰微。他们的争辩已经成了他们自己人之间的争辩;他们非但得不到强大民众运动的必要的热情支持,而且现在同依然留在学院之外的各类知识分子精英也没有什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