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内斗,一家上市公司的“枪火”
首先,股权均分,公司的大事往往都要7个人商量着来。同时,若是聘用职业经理人,那么这些职业经理人将苦不堪言,因为他们需要分别汇报或者多次沟通,这就极大地延缓了华帝股份对市场变化的应变速度;
另外一方面,“亲属不得进厂”的规定,使得创一代与富二代之间的接班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突出。他们年轻时候可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随着他们年龄增长,接班的问题就会摆在面前。除了潘权枝,其他6人一直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
叁
果不其然,表面上隐于上市公司治理幕后的潘权枝,在随后带领他的儿子就发动了一次“潘氏代七”的暗度陈仓行动。
华帝股份的7名实控人持股相当的股权结构一直持续到2012年。在2012年12月20日,华帝股份以每股7.89元的价格发行4200万股并支付现金4862万元共计耗资3.8亿购买奋进投资持有的中山百得厨卫有限公司100%股权。而这家奋进投资公司正是潘权枝儿子潘叶江控制的公司。
虽然当初的君子协定是“亲属不进厂”,但潘权枝的儿子在22岁的时候就单飞创业,然后在资产形成规模后装进华帝股份,潘叶江通过奋进投资间接成为华帝股份第2大股东,持股比例14.6%。在随后的2014—2016年度,潘叶江又通过受让创始股东股份及清算控股股东,终于成为华帝的实控人。
至此,七人共治的局面被打破,变成潘氏家族一家独大。
“潘氏代七”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从2012年谋划到2016年入主,中间耗时达4年之久。在2012年的时候,潘叶江将百得厨卫装进上市公司,采用了大部分发行股份+小部分现金组合的方式,这就为潘叶江上位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其中,当时华帝七君子之一的黄文枝董事长起到关键作用,他支持二代潘叶江上位的运作。后又让黄启均、关锡源转让股份退出公司。7人的平衡关系被彻底打破。
黄文枝当时或许并没有多想,以为接班后的潘叶江是“摄政监国”的角色,是元勋7人在上市公司的利益代言人。
如今看来,他看走了眼。潘叶江实际上不仅仅要股权也要公司的经营权,于是在2015年10月出现特别狗血的一幕:
潘氏家族以业绩下滑为由,罢免黄文枝。
而悔不当初、引狼入室的黄文枝也并未认栽,在2016年度起诉华帝,但是一切都太晚,最终败诉。也就是从2016年起,“潘氏代七”彻底完成。
在入主华帝不久,潘叶江就喊出了双百口号,即3年做到市值百亿、营收百亿。更是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喊出“法国队夺冠,退全款”,最终却是退购物卡这类闹剧。这种激进的营销策略,最终以坑爹的套路方式引起消费者吐槽。
从2016至2021年度,华帝股份的营收始终在43至61亿元之间,营收勉强在50亿元左右,距离百亿营收还有一倍的差距。市值百亿的目标也仅仅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初短暂触碰一下,如今的市值只有60多亿左右。
可以对比的是,华帝股份的同行老板电器市值已经在270多亿左右量级。华帝股份属于起了个大早,赶了趟晚集。而且上位后的潘叶江似乎更加注重营销而轻视研发与产品的推陈出新。
肆
华帝股份过去的七人共治时代,从1992至2012年,七人中有六人直接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属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杂糅在一起的混沌模式。这种模式在90年代的确具有积极方面,但是随着家电行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时,这种模式就会对市场的敏感度反应迟钝。
2012至2016年度,潘氏家族的暗度陈仓之举,一家做大,由共治模式逐步向专治模式过渡。2016年之后,华帝股份更像是家族企业,尤其是2022年的换届选举,非独立董事成员全部是清一色潘氏成员。
而家族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制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3月25日审计受阻既是2016年那场控制权变更的余震,也可能包含家族化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核心诉求的矛盾。但不管怎样,从董监高人员背景来看,华帝越来越缺乏市场化人才选拔机制。
或许,这也能解释华帝的业绩为何雷打不动地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