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朋友圈外交”才是真正的时代转折
导读: 今天这篇实际上是昨天的延续。
后来发现,虽然我个人觉得思路很清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还是过于跳跃,担心有读者会认为主题不鲜明,看着有点凌乱。最后临时决定将其拆分。
近期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猜忌与嘲讽。
不少人讽刺德国,即打算与中国脱钩,又在中国的投资创下历史新高,这不是自欺欺人、双标、"立牌坊" 吗?
Franz Josef Jung
还有时隔25年再度访问中国台湾的德国内阁成员就不用提了。
德国好像没有跟任何一个国家的关系搞得特别紧张(除了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每隔几天恐吓德国以外)。
又或者,无论哪个受西方制裁的国家,德国都属于最大投资者之一,比如俄罗斯与伊朗。
德国目前做的,就是把 "朋友圈" 的范围扩大。把原本的 "好朋友" 发展成更紧密的朋友,把跟当下关系疏远的朋友进一步拉近距离。
默克尔执政16年,她的确有将很多潜在 "好朋友" 忽略了。现任政府只能去 "补习功课"。
除总理一人还不够,需要动员所有内阁成员 "一起行动"。这也就能合理地解释,为何这一届德国内阁成员常常去一些他们原先很少去或不去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上面有提到巴西等南美国家的重要性。
日本也很重要。德日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老龄化严重、汽车大国(竞争对手)、严重缺乏天然资源的国家、二战战败国、全球GDP排行第三和第四。但此次德国政府访问日本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加强军事合作(具体就不说了)以及向日本学习经济安全的策略。日本有一个专门的内阁部门负责经济安全,它包括原材料供应以及去风险化。这都是德国当下急需的经验。于是便有了德日政府磋商机制。
新加坡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家都知道巴斯夫在国内欧了上百亿投资,但很少人知道,巴斯夫悄悄地把亚洲总部搬迁到了新加坡。去年举行的亚太经济委员会(APA)年度会议也在新加坡召开。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德国疫苗生产商BioNTech的亚洲总部也设立在新加坡(原本应该去上海才对)。总而言之,很多含金量与收入很高的德企都搬到了新加坡,巴斯夫与BioNTech并非个别案例。
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也很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有别于日本或新加坡,比如含金量较低的制造业会转移到以上国家,再比如从这些国家吸引更多的新劳动力到德国等等。再加上它们都是人口过亿的大国,他们想发展,想成为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可观的,具有潜力的市场),需要德国(以及日本和韩国)提供相关的设备与资金。德印也有政府磋商机制。于是,就有了为何德国驻印度大使专门带领使馆员工为印度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做了一只宣传片,还亲自跳舞。
我只是概括一下其背后理论,能否按剧本实现——现实肯定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不是我能左右的。
俄乌战争给了德国当头一棒: 择友需谨慎,需要 "新的衡量标准"。为什么学术界、政界与媒体近期常常提到一个新概念,叫 "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Nearshoring)?
它将是过去20年全球化进程特征 "离岸外包"(Offshoring)的升级版。
它的前提条件是,你得需要足够多的朋友。朋友越多,"友岸外包" 的效应就越好。
德国政府目前所做的——并没有受到媒体的关注,更不用说国外媒体——就是尽可能扩大其朋友圈,让 "友岸外包" 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是为今后10年或20年定下的基础。
回顾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德国近几年又加强在华投资与德国政府的长远目标不一定有冲突。
加大在华投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不一定是全球市场。比如巴斯夫,其CEO就说了,即便巴斯夫在华(到2030年)投资100亿欧元,也只能满足国内市场,因为中国的化学业发展速度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以及市场份额占到国际市场的近一半。
巴斯夫(或其它德企)不愿意或没必要放弃中国市场跟巴斯夫今后走多元化与去风险化路线并不冲突。
巴斯夫CEO不止一次说过,多元化路线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能实现,不能草率行事,需要当下的现金流作为后盾以作长期规划。
总而言之,当下是重塑全球化(或全球化升级版)的进程,它同时也是重塑 "朋友圈" 的过程,因为今后的全球化特征将从 "离岸经济" 转移到 "友岸经济"。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于今年四月份访华只是该过程的一个注脚而已,既不是起点,也非终点。实际上,她更应该早点访华。
回顾文章所展现的几张图片。德国现阶段以及今后都离不开中国。因为任何形式的脱钩都不利于德国。实现长远目标不一定以牺牲当下利益为代价。
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比某个单独国家更重要,包括美国。
或许我理解有误,但为何德国总理以及各内阁成员近一年半来的出国访问次数,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访问目的地跟往常很不一样?在没有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说服力不等于言辞更粗暴)的情况下,我暂时倾向于这种解释。
诚然,理论归理论,实践又会以哪种形式出现是另一码事。我们今天不可能看到全貌,因为它还在构建中。
当俄乌战争爆发前,很多人都在嘲讽与挖苦德国人因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而在今后每个冬天都会挨冻。一年后的今天,德国已彻底摆脱俄罗斯能源,也未曾听说有德国人挨冻的新闻。
正如我在文中所言,任何只满足虚荣心的狠话都不会改变事态进展。一年前的嘲讽并没有阻止德国完全摆脱俄罗斯的能源。俄罗斯或许是重塑全球化与 "朋友圈" 的第一个实际案例。
或许这才是德国版真正的时代转折(Zeitenwende),提高军费只是一个小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