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设立“公务员微专业”,是好事吗?


想尽办法增加就业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加充裕、多元的选择空间,才是缓解“考公焦虑”的治本之策。

“学制1年,24学分,学费1920元,面向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最近,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公布的课程计划里包括申论概论、行政能力测试基础、公文写作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公务员的综合素养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不言而喻。就像《南方都市报》评论所说的:“准备考公务员的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是社会之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是造福社会。”

对于真正有志于公共服务的学生来说,比起功利地传授应试技巧,高校通过一系列通识课程,加深他们对世情国情的理解,对政府职能的认知,使其学会科学地展开社会调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对未来的社会治理大有裨益。这样的公务员微专业,才更加符合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定位。

必须承认的是,除了本人志愿,当下越来越火爆的考公选择中,还掺杂着不少直面现实的考量。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很多学生的“上岸焦虑”压倒了个人志向,为了在求职中脱颖而出,他们不得不在刚入学后就积极备考,根本无暇他顾。这时候,不管是通识教育的智识培养,还是个人兴趣的自主探索,个人潜力的充分挖掘,都显得“太没效率”、太过奢侈了。这种错过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遗憾。

对此,高校的态度对学生选择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近年来,一些985、211高校会将公务员考试、中央选调生考试作为一种竞争指标,还会跟公考机构合作定制专业培训班。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从高校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学生“上岸”之后怎么办,这条道路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等问题,往往没有被充分考虑到。

正因如此,封面新闻在评论中指出:“以往考公默认被视作学生们的个体选择,而当学校为此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在此事上的‘中立’‘超脱’立场?可选项不是必选项、‘助力不是鼓励’——‘公务员微专业’,理应就此向学生传递出清晰信号。”

如果说高校开设“公务员微专业”主要是正视学生需求的“反应式”举措,那么对社会来说,看见当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想尽办法增加就业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加充裕、多元的选择空间,才是缓解“考公焦虑”的治本之策。就像《南方都市报》评论所说的:归根结底,社会需要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