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年龄焦虑吗?


衰老是人类生长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数不清的年龄焦虑。在无数诗篇文章中,我们常能看见古人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或是日渐衰老,年迈不能成事,因而书写“衰老”成为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除了感叹年老之事,古人还有婚嫁年龄焦虑,这与历朝历代的人口政策息息相关。在年龄焦虑的背后,又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文化特征呢?

典籍与诗歌,中国古代的衰老“书写”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多细胞生物中,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一个渐进的、不可逆的生物过程。衰老会导致机体结构和组织细胞功能衰退,产生生理、形态变化,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弱,最终导致生物死亡。

迄今为止,衰老是癌症、冠状动脉疾病、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各种疾病的最重要风险因素。具体的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长寿命受到衰老的显著限制。作为一个生理过程,老化是所有高等生物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中最不为人知的现象之一。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对衰老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更别说千年前的古人了。

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对区分年龄“情有独钟”,开始给不同的年龄段取了特别的名字。千年前,古代中国典籍《礼记》中就记载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命名。《礼记·曲礼上第一》中写道:“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农迁图》。作者/(唐)韩滉,来源/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

《农迁图》。作者/(唐)韩滉,来源/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

综上所述,这种心态与文化背景呈现为一种现象:在生活中,人们也认为做某些事情都有最佳时机,比如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在40岁之前事业成功,在60岁尽享天伦之乐等等。人们一旦错过正确的时间就意味着被别人甩在身后,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与之相反,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可能造成一种对生活中没有完成任务而产生恐慌和内疚感,变成了一种应该完成某事的压力感,正向积极的情绪,例如责任感和使命感反而变成了焦虑的真正来源。因此,中国人年龄焦虑的深层次文化因素与中国古代社会,即农耕社会的结构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