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变“李鬼” 农村大集山寨产品为何屡禁不止?
3月9日,小刘在山东省禹城市赵集村大集的流动摊位上买了一袋洗衣粉,“这种国际‘名牌’洗衣粉满满一袋4斤多重,才花了13块钱,多实惠!”
回到家之后,小刘端详后才发现,买到手的洗衣粉不是“ Tide(汰渍)”牌,而是“Tibe(以白)”牌,错把“b”看成了“d”,小小一个字母的不同,但小刘知道自己买了“山寨货”。再想回到大集找卖家,却已经是“集散人空”。
近日,央广网多路记者在山东、湖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农村大集走访后发现,这些“李鬼”在农村市场上依旧存在,严重损害了当地消费者的权益。
“李逵”变“李鬼”
农村大集上有“陷阱”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买东西习惯在手机屏幕上点点手指的同时,在广大农村,农村大集仍是村民,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购物消费的主要渠道。
山东省禹城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在大队投诉科办公室,工作人员询问物品在哪里购买、是否留有发票或者小票等问题。记者回复后,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问题应该及时找大集所在地的市场监管所,由监管所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假冒伪劣)东西必须要没收、封存,如果想要赔偿的话由监管所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成还可以到法院起诉。”
同时,工作人员表示,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的行为是正确的,能够避免其他人上当受骗。
对于此类问题,山东省消协秘书处投诉部主任张晓盟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晓盟告诉记者,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最好货比三家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如果购买到问题产品,消费者应向当地的市场监管所或者消协组织反映问题。
他还提醒说,类似大集这种消费环境,由于商贩流动性大,尽量选择使用网上支付,可以保留消费证据,至少在后期维权过程中,能够找到具体的收款者。
“农村大集摊位较多,摊贩流动性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难度大。”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进涛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大集上傍名牌、山寨货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产品源头的管控,规范进货渠道。其次要加强产品溯源机制的建设,对问题商品进行溯源追踪。第三建议在乡镇层面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发挥网格员的作用,“网格员的数量相对较多,能够弥补乡镇层面市场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起到更好的监管作用”。
此外,李进涛表示,相关部门也需要常态化开展针对农村大集的监管活动,避免“李鬼”不断“冒头”。